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又斜。
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徐祯卿
偶有所见,立即引出一种感怵,把这种顿悟写出来,便成了这样一首有趣的小诗。可贵的是这点“悟”包含了一种人生的遗恨,展示了人的天性(爱好、兴趣)难违而为了世俗追求不得不违的矛盾。当主人公风尘仆仆地在“深山曲路”中赶行时,偶然瞥见了灼灼的桃花,按天性和常理说,多想下马观花,或按辔徐行,一路欣赏过去。但看日已西斜,而任务——公务或私家的稻粱谋——在身,不敢暂留与缓步,必须紧贴在马背上匆匆去奔前程。第三句宕开一笔,如果能像传说中的鲁阳挥戈,把太阳拨回去,延长一点时间让自己能在桃花路上停留一会儿多好,可挥马鞭是“留不住”日西斜的。桃花是春天的象征。与春天擦肩而过而不能欣赏春光,而且是压抑爱美爱春之情性甘心去服从俗务,把扭曲变成顺从,视为正常,使有色彩的生活变成风尘仆仆、为“前程”奔竞的灰色日子。第四句说抱着这样的“春恨”奔走“到天涯”,补足、延伸了第三句,“天涯”不仅指路程(空间距离)的遥远,也指时间的绵长,人不止一次和“桃花”失之交臂,而是经常“衔”着“春恨”消磨人生,这最是本诗深刻之处。提倡任性率真、反对压抑人的个性是明代思想学术界、文艺界极可宝贵的精神遗产,和徐祯卿同时和前后的许多艺术家,从高启、解缙,到李贽、徐渭、汤显祖、袁宏道等,都写有表现这一思想要求的作品。特别是同里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和徐祯卿多有交往,他们互相影响,也许是徐祯卿能产生这种顿悟、写出这种以人性扭曲为遗恨的诗的原因吧!“偶见”而能表现一个“永恒”的主题,小诗而有深广内涵,故选来作徐祯卿作品的压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