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行


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那敢呼。手持匕首摘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

吁嗟乎,燕丹寡谋当灭身,田光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何景明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一提易水,人们就会记起荆轲刺秦王的著名历史故事,就会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歌词。战国后期,燕国太子丹从秦国逃回,见秦国势焰日盛,燕国垂危,就图谋报仇,因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在易水边设宴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辛弃疾《贺新郎》),那送别的场面把荆轲故事和易水永远联系在一起。历来诗人咏荆轲的甚多,且有不少名家名篇,何景明要继武前贤,非翻出新意不可。而独出新裁,正是本诗能立足于同类题材作品之林的依据。诗的前半对荆轲行刺不成表示惋惜,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篇末对燕丹、田光、樊於期之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警斩截,令人眼光一亮。诗共三段,前两段各四句,第一段写易水饯别,突出壮士义无反顾的慷慨;第二段写殿上行刺,图穷匕见,事虽不成,字里行间仍然赞美了荆轲为实现目标一往直前的献身精神。本诗的特点是简练概括。古人用很多文字绘色绘声描写的内容,本诗只选择几许有特征性的细节(或事象),用少量的字句、跳跃式行进的节奏表现出来,只看“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荆轲“登车去不顾”——“殿上开地图”——“匕首摘铜柱”,无需叙述故事,人们就明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段三句,带着强烈感情对三个历史人物作出评议,震聋发聩,发人深思。所以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盛赞道:“三句千古断案!”燕丹等的失误,铸成荆轲悲剧的必然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