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石头桥畔莫愁家,十五纤腰学浣纱。

堂下石榴堪系马,门前杨柳可藏鸦。

景阳妆罢金星出,子夜歌残璧月斜。

肯信紫台玄朔夜,玉颜珠泪泣琵琶。

杨慎

这是一首讽谕诗,写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当时武宗荒淫,时常外出狎妓,大臣多以为忧。杨慎之父杨廷和曾就此上疏说:“道路相传,圣驾不时巡行市肆,或至夷馆菜园等处游幸,夜或不归。甚至驰骤街衢,冲冒风雨,深更静夜,出入宫门。”(《止游幸疏》)无奈武宗只知游幸淫乐,哪里听得进这逆耳忠言!同年,杨慎也因疏谏不纳,以养疾乞归。

头两句写女子美貌,含讽武宗贪恋美色之意。“莫愁”是传说中的金陵美女,《旧唐书乐志》中说:“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舞”,后来文学作品中便常用“莫愁”代指美女,成为一种象征意义。如李商隐“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富平少侯》)便是。“十五纤腰学浣纱”则将西施故事移植此处,也是一种艺术手法,同时还隐含着一层意思:既然武宗贪恋“西施”,又与荒淫误国的吴王夫差何异?

三、四句承上文,化用了前人诗句中“系马”、“藏鸦”的说法,继续讽刺武宗。六朝简文帝诗有“倡家高树乌欲栖,罗帷翠被任君低”句,在此意谓“莫愁”堂下的石榴树正好系马,门前杨柳正可藏鸦。对于一个荒淫的国君而言,留宿娼妓家中,竟夜不归,也许原就不是什么大事。

五、六句同样用典,讽刺的用意愈加明显。齐武帝曾经在台城建有景阳楼,置大钟于其上,每日三鼓、五鼓时,便鸣钟催宫女妃嫔们早起梳妆(《南史·裴皇后传》)。而第六句中的“子夜歌”,更是浮糜生活的代表。相传晋有女子名子夜的,写下这首艳曲,所以后来便用“子夜歌”指代诸如“玉树后庭花”之类的艳曲。而“金星出”、“璧月斜”,更是写出武宗通宵达旦歌舞淫乐的腐朽生活。

七、八句笔锋一转,继续用典,明确指出武宗若只顾淫乐,荒废朝政,将来必有被迫乞求和亲的恶果。“紫台”,指皇帝居所,此处指王昭君故事(杜甫诗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提及王昭君故事),诗人之用心,可谓良苦!

此诗的最大特色,就是连续用典,名曰“无题”,实有所托。古诗中若有不便明言之处,便往往用“无题”,而且常常借助典故来表现,如李商隐的许多诗歌即是如此。但是,只要认真看一看所用之典,便不难明白诗人的用意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