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滉漾银河通。
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蒙。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杨慎
杨慎作为明代诗坛一大家,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早露,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其父亲杨廷和也曾是朝中宰辅,本是官宦大家,杨慎自己也很想奋一己之所学,做出一番事业,可惜中年得罪,远谪云南,这是他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一次挫折。从他的许多诗歌中我们都不难看出诗人经历重大变故之后的情感轨迹,从中或可看出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这首《昆阳望海》就是其一。
古人题写山川风物之诗可谓多矣,但题写云南景物的却很少。杨慎的许多作品恰巧填补了这个空白。而对于烟波浩淼的昆明湖,诗人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撼人心魄的气势:“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滉漾银河通。”古人摹写阔大景物时,往往将景物置于一个更为辽阔的背景中,借以进一步提升。杨慎也一样,他于西南大地上独拈出一昆明湖作为开头,起句便是大手笔,而“金碧滉漾银河通”则极言昆明湖之辽阔,纵目远望,水天相接处竟上通天河!
第二联续写湖水壮丽,一句言阔,一句言深,笔力雄健。“象马国”(以象为马的国家,指云南)既写出了湖水之广,又点出滇池特色,可谓一箭双雕。
第三联则在前四句大手笔勾勒渲染之外,以淡墨点出画面细微之处: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经水气掩映,淡淡地点缀于万顷碧波之上;那海树也仿佛生于云端,恍惚之间已茫然不见。至此一幅山水完成,状湖水浩淼之貌如在目前,诗人胸怀,自可想见。
第四联点出题旨:那些像乘槎登天、长风破浪之事,如今已全与我无关,我早已准备好了鱼竿,预备做一位“烟波钓徒”了。“乘槎”、“破浪”都是典故:古代传说,汉朝人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河源,乘槎一直到了天河。又,晋朝人宗悫曾表达自己的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人们便用“乘槎”、“破浪”寓指登上仕途。这本是千百年来无数仕子的梦想,杨慎却以“非吾事”三字一语带过,是他真的不想有所作为吗?非也。古云:“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可见,这“隐”实在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条不是退路的退路。杨慎出身官宦,诗礼传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他真正的理想。但是,此时触怒了明世宗的杨慎,仕进之路早被阻绝。故沈德潜《明诗别裁》云:“但贬谪之后,特多感愤。”这首《昆阳望海》也是,只不过多了一份失望与深深的无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