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


荆和当路泣,良璞为谁明。

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

燕石十袭重,鱼目一笑轻。

古来多感叹,今予亦吞声。

高叔嗣

此诗题为《古歌》,当是借古拟今,借古人之事发抒己身之情。

“荆和当路泣,良璞为谁明。”指的是楚国卞和献玉一事。在《后汉书·文苑列传下》中记载:“卞和得玉璞,以献楚怀王。使乐正子占之,言非玉。以其欺谩,斩其一足。怀王死,子平王立,和复抱其璞而献之。平王复以为欺,斩其一足。平王死,和复献,恐复见断,乃抱其玉而哭荆山之中,昼夜不止,涕尽继之以血。”此处以“卞和献玉”一事暗示自己纵有盖世才华,却也如同这良璞一般无人能识、无人愿识。

三、四句紧接其上,为“卞和献玉”一事大发感慨:“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玉以兼城为宝,士以知名为贤”,“兼城”指的是美玉、璞玉。意为堂堂一个楚国,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能识玉,白白失去一个良璞。

五、六句“燕石十袭重,鱼目一笑轻”。再借古事从反面加以说明。据《阙子》中记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牲,革匮、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借宋之愚人把石头当成宝物加以珍藏来嘲讽当朝统治者任用无才无德之辈,而对有才有德者却一再贬谪。“鱼目”在前人诗歌中屡见,如李白《古风》:“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此处暗指当时受到皇帝宠幸而权倾一时的璁、萼之流,他们都如混珠的鱼目,却对自己讥笑不已,以致君王不能重用自己。对统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颠倒黑白、不任用贤才等作了尽情揭发。

诗歌前六句纯是写古人古事,对自己之事一字不提。而到了七、八句,“古来多感叹”为上述所提古事作了一个总结,卞和献玉而被断双足,堂堂楚国不能识玉,顽石被当作宝物,奸佞之辈嘲笑陷害贤才,这一切都让人气不能平,千百年来为之感叹不已。而“今予亦吞声”一句则不露痕迹地把自己和所述一切联系起来,委婉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