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作


昔贤敦雅尚,设教讬灵坏。

妙得高深理,非关山水赏。

道因名胜尊,神以流行养。

时去迹空留,风存化犹广。

宏基茂草余,巍构浮云上。

无事鸟频飞,有怀予独访。

林芳郁纷敷,庭木自成长。

泉石有余清,絃歌辄遗响。

川水逝如斯,山形高可仰。

徘徊西月斜,惆怅前人往。

王慎中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据传,唐代李渤最早在此隐居读书时,曾养一白鹿,故世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此地也便为白鹿洞了。唐以后,许多著名文士纷纷来此设馆讲学,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朱熹了,他在此创立了一整套的书院教育制度,影响后世长达数百年。因此,王慎中游白鹿洞书院,一方面固然有游赏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追寻先贤踪迹,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

诗歌头四句以回忆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先贤朱熹的崇敬,指出朱熹深得理学精髓,来这一方灵山秀水设书院完全是出于一颗敦厚之心,而非吟赏山水。

五至八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多年以来,先贤之道与这美景早已为世人所知,于今昔人虽已不在,但其遗风却还在感化天下苍生,教泽绵长,怎不令人感怀!

九至十六句转而写景。白鹿洞书院坐落于庐山南麓,景物自然秀美可人。而书院建筑宏伟高大,与这秀美的景物浑然一体,山间草木青翠,飞鸟往来,庭院里花树繁盛,郁郁苍苍,的确是个读书讲学的佳处。诗人到此追思之际,恍惚间竟觉得那石上淙淙的泉流声,是孔子当年弦歌的遗响了!

十七、十八两句,诗人回到现实,再次借用孔子典故,孔子曾在河边感叹时间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化用《诗经》句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以此表达对先贤的敬意。正当诗人追念徘徊之时,不觉天已黄昏;怀着一份追忆的惆怅,全诗结束。

沈德潜评价王慎中诗歌时曾说他的五言诗“亦窥颜谢堂庑,无一浅语清语”,这首《白鹿洞书院》将写景、忆人、抒怀紧紧结合在一起,而章法严谨、法度不乱,自然是大家手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