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茅坤
茅坤是明代著名的唐宋派古文家,他编选的《八大家文钞》盛行一时,以致“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明史·文苑三》)。但同时,茅坤的诗歌中也有许多佳作,高处不减前代名篇。
诗题“夜泊”,在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著名的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张继的《枫桥夜泊》,俱传诵一时。大概是因为夜里停舟泊岸,孤冷清静,特别容易引发人的忧思罢。当然,这其中最容易感发的,莫过于思乡了。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洪升也有“扰扰半生南又北,未知归计定何年”(《夜泊》)的诗句,可以与此同看。
本诗首联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特别凄清的“夜泊”氛围:诗人坐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不知不觉已近黄昏,可是想要系舟一泊时却忽然发现无处可泊。这句诗写得很巧,特别是“何处可维舟”一句。本来在旅途中漂泊的人们到了夜晚最渴望的就是能找个地方好好地歇个脚,以缓解一下旅途的劳顿,借旅馆稍稍品味一下家的感觉,可是在诗人笔下,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竟也无法实现,心中那份凄惶自是可想而知。
既然无处可泊,便只好随意系舟岸边,熬过这个夜晚了:“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诗人不明言自己的感受,而是连续用了六个意象来传达,其写法颇似马致远名曲《天净沙·秋思》。把小舟系在岸边树上,船上一灯如豆,在秋风秋雨中飘摇不止。这样的情景,想来任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无动于衷吧?可是,此时天空中传来几声孤雁的哀鸣,无疑在诗人因思乡而变得伤痕累累的心头,撒了一把盐。孤雁失群,在夜空里悲鸣,而自己不正也和这孤雁一样吗?到这里,诗歌的思乡之愁明显地表露出来了。这一联意象选择精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三联承上文“思乡”和“秋”两条线,继续摹写诗人心怀:离别之愁,因这纷纷飘落的秋叶而变得更加惊心,对家园的思念,也只能寄托在这绵绵的钱塘江潮里随梦魂直到远方。这一联里的“迸”字用得特别,非常形象地写出诗人见到满地落叶、听这落叶萧萧飘零之声而猛然被拨动的心弦。好像一路上积郁的思乡情感,在这一瞬间一下子爆发出来了,真可谓惊心动魄!尾联回到现实,自然作结,说何处可有酒家,能让自己借酒一浇这思乡之愁呢?当然,诗人既然无处可维舟,这酒家之想自然也只能是空想而已。
在整首诗歌里,诗人很好地抓住了那些引人愁怀的景物,把自己纷乱难解的悲情糅入其间,同时又线索分明、气足神完,比起历代题咏羁旅之愁的名篇丝毫不逊,不愧为大家手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