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马上黄沙拂面行,汉家何日不劳兵。

匈奴久自忘甥舅,仆射今谁托父兄。

云暗旌旗婆勒渡,月明刁斗受降城。

左贤早待长绳缚,莫遣论功白发生。

沈周

中国古代北方的边患很多,明朝的边患也相当严重。就在作者二十二岁那年(1449),蒙古瓦刺首领也先分四路向明廷进攻。明英宗御驾亲征,率五十万大军出居庸关。结果英宗被俘,全军死伤数十万,这就是所谓的“土木之变”。十月,敌军围攻北京。由于于谦率军民英勇抗击,且各路“勤王师”将至,蒙军遂拥英宗向西逃去。但其后蒙古各封建集团仍不断进攻。此诗用乐府旧题,当是有感而发。

诗首联首句描写士兵从军赴边的情形:黄沙扑面,但将士们不畏艰难,纵马驰骋,赴边杀敌。此句既抒发了将士的英雄气概,也描写了边地的荒凉,还表现了从军的艰辛。次句以“汉家”代中国,高度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从古(汉)至今(明)的边患之多之久,赋予全诗以深厚的历史感。

颔联上句写战争的起因是“匈奴久自忘甥舅”。汉代的“昭君和番”和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等都是消弭边患所做的努力。但当对方(匈奴)“久自忘甥舅”,边患及战争便难以避免了。此句总结了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和、战事实,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第四句写战争的组织者,表面意思是:“今天能如父兄般相托的统帅又是谁?”诗化用了杜甫《新安吏》中“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既正面赞颂抗敌名将于谦,又反面谴责了“土木之变”的明军统军太监王振,暗示将领得人则胜利,不得人则士兵将白白送死。

颈联描写战斗场面。上句写千军万马,旌旗如云,遮天蔽日,一往无前,极力渲染出征部队的声势、军威及与敌搏杀的悲壮激烈场面;下句跳到胜利,点明我军打到边境,乘夜深入敌军腹地(唐代的受降城),也点明了敌人投降的时间是夜晚。

尾联写对我军的勉励:“擒贼先擒王”,以长绳缚住敌酋,应当在风华正茂、白发未生建立功勋。

全诗巧用典故,写一支出征部队一场平定边患战争的全过程,有纵又有横,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且将虚指与实指结合,历史与现实融合,既保持了奋发昂扬的基调,又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感悲壮而又乐观,并暗示出胜利来之不易及战争的不可避免,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的哲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