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四首


七夕醉答君东(选一)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这四首绝句虽作于不同时期,题材也各不相同,但却或隐或显地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忧民伤时和大胆暴露黑暗政治的悲情郁气。词意慷慨,风骨峻厉。胸中块垒,付诸诗笔,堪称真性情之表现。

第一首写作者隐居之后,写成几令“西厢减价”的戏曲《牡丹亭》。玉茗堂,作者隐居临川的居所。《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传奇剧本。是他所作《临川四梦》之一。由于《牡》剧倍受欢迎,“家传户诵”,作者心情舒悦,兴奋不已。但“人知其乐,不知其悲”。《牡》剧在演出之时,常被人增减字句“以便俗唱”,作者深叹其中旨趣并不为人领会,故而只有亲自指导排练,以求不损此剧神韵。朝深一层次理解,我们可以感觉作者此诗传达的“潜语言”:作者当初救民拯时的抱负极强,也自视甚高,但因刚正不阿,终被官场排斥。抱负既不伸,只好赋闲隐居,“发而为词曲”。人们只为他的剧作喝彩,却不能真正理解他的“鸿鹄之志”,他不能不产生胸臆难抒、知音难会的惆怅了。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这是一首将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的讽刺诗。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京畿大旱,神宗依旧制焚香祈雨,但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却依然如故。五风十雨,即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此为儒生粉饰太平而捏造出来的一种“祥瑞”,意在歌颂所谓“圣治”下的风调雨顺。褒,此为夸饰、言过其实之意。薄夜,夜阑将晓。申渐高,人名。《南唐书》载,五代时,吴国都城广陵大旱,中书令徐知诜问左右:“近郊颇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渐高答曰:“雨畏抽税,不敢入京耳!”作者借五代时一则与此相同的故事,讥讽了“今上”所谓“为民宵旰”的虚伪做法。文笔辛辣诙谐,甚为难得。

黄金台

昭王灵气久疏芜,今日登台吊望诸。

一自蒯生流涕后,几人曾读报燕书?

这首诗所用典故,历代诗家征引者不乏其人。然读汤显祖此作,尤能使人察其耿直之气。“昭王”,指燕昭王。这句说昭王重才的传统被荒疏。“登台”,指登“黄金台”,又名金台、燕台。相传此台为燕昭王筑。台成,置千金于上,延请天下士,故名。由于燕昭王重视人才,故当时“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望诸”,即乐毅,号望诸君。“蒯生”,蒯通,汉初范阳人。曾劝韩信取齐地,背刘邦而自立,不为所纳。“报燕书”,燕昭王去世,惠王立,轻信齐国反间计,将伐齐将成的乐毅召回。毅惧,出奔赵。后齐将田单大破燕军,惠王悔悟,使人召毅回。毅写报燕王书。以伍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与主上政见不同),因而取祸的例证,诉说自己不能返燕的苦衷。作者借千余年前的燕昭王礼贤下士,惜才爱才,但他死后,一代名将乐毅却被谗见疏的史实,痛惜贤明君主千古难逢,历代贤才多遭湮没,当然也表露了自己不能见知、见容于当时的忧愤之情。

送别刘大甫

欲别悲歌鸡又鸣,白头无计与刘生。

恩仇未尽心难死,独向田横岛上行。

这首则与上一首在立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刘生”,指刘大甫。刘大甫颇有才气和志向,汤显祖作为他的老师,对这位学生的评价是:“穷弥甚,气弥高。”刘大甫此行将往胶西汤显祖的朋友赵玄冲处游学。师生相别,情意难舍,汤显祖以诗相送,词重心长而词意激切。诗的首句写送别时情景:天未明,刘大甫就出门赶路。师生分别,颇有易水悲歌,相逢不再(时汤显祖已届晚年)的悲烈情调。可此时啼晨的鸡再次叫了起来。作为老师当向远行的学生提出一些什么样的劝勉和忠告呢?劝其苟且于世,投机钻营,固非己之所愿;嘱其怀瑾握瑜,特立独行,又恐“害”其一生。故颇为傍徨无计。诗的后两句,情绪转为激昂:抱负未伸,心终不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田横”,秦末汉初人,出身齐国贵族。秦末,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后自立为齐王。汉立国后,他率部众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迫他前往洛阳,因不愿称臣于汉,于途中自杀。部众闻其死讯,亦全部自杀。这句表现了作者学习前贤高风亮节,不随流俗、不慕荣利、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独”字有特立独行意,主要是自励,勉人之意,不言自明。此虽励人,亦为自勉。诗句铿锵作金石声。

汤显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