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发庾岭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汤显祖

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因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徐闻在广东雷州半岛的南端,濒临琼州海峡,当时是极为僻远的蛮荒之地。深秋季节,作者从江西南部的大庾岭出发,前往贬谪地。诗就写在这时。上书,本是出于忧国忧君的耿耿忠心,竟被贬谪边鄙,愤慨难平;在这万物变衰的季节,一个人孤独地首途南下,渐行渐远,前路茫茫,忧思与彷徨益深,心潮随山程水驿起伏,这些逐层展开在诗中。首联点出时令,景物都沾上了萧萧秋意,为全诗布下了衰杀悲凉的氛围。次联写向晚时分的景色,随着视线的模糊,如云的树影开始笼罩着暮霭,带露的江花也渐渐变得迷蒙。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种朦胧美,而在逐客眼里却是苍茫中透出前路的黯淡与迷惑。第三联继续写舟行山水间,移步换景,光色代谢,只表明空间越移越远,时间越移越晚。夕阳映照江水反射出的波光,渐渐转化为冷月的波光,洒在逐客衣上。这就导出第四联,月冷人孤,一切似乎都显得凄零,把诗中的凄怆情绪推到了最高点,戛然收束。“夜月”徘徊,“孤鹊”南飞,这意象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丰富了诗的意境,只要想想曹操的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以夜鹊南飞自拟,其孤冷迷茫可想而知。不必提问“何枝可依”?而读者自会去问去想。如果明确提出问题,反会限制读者想像的空间。因为作者的孤独感不但是行途无侣,前程渺茫,托身无枝,而是遭受到意外打击,精忠大节不被世人理解。忧国忧民,自己的心本是和人群贴近的,却反而落得个人与社会疏离,这种心灵的孤独,生命的孤独,是最难以忍受的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