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家


故国千山外,经秋远别离。

浮生能几日?为客此多时。

衰眼高堂泪,寒砧少妇悲。

天涯念游子,风雨共凄其。

俞安期

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的诗。此类题材,古人常用,但这首诗在构思上却另具一番新意。

诗的前四句写游子(也即作者自己)在外多年未能还乡的羁旅生涯和感慨。作者游宦(或游学)外出,越走离故乡越远,此时已隔千山之遥。古人外出,总希望能够在学业或功业上有所成就,然后再衣锦还乡。可作者“经秋”都未能功成名就,就此回家,一则会使前面花费的努力半途而废,二则也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只能暂绝归心,做继续的努力。但孤身在外,越体味世情冷暖,就越对家乡产生温馨而缠绵的回忆。思乡之情便也一日浓于一日。后面四句便直接进入主题。不过,作者将诗题定为《忆家》,却运用“反弹琵琶”之法,不写自己“忆家”,倒将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次第描绘出来。“衰眼高堂泪”,是想像年迈的父母想念久别的儿子,禁不住老泪纵横;“寒砧少妇悲”,则想像年轻的妻子一年四季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肩上的负担沉重,心里的牵挂更苦。此时此刻,又逢秋风叶落之时,她一边在石砧上捣衣,一边在为远处的丈夫的冷暖担忧。家中亲人挂怀远隔千里的游子,真想与他共同承担远行在外的风霜雨露之苦。这种写法,独出心裁,更见出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的铭心刻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