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观
天门遥与海门通,夜半车轮透影红。
不信下方犹梦寐,反疑忘打五更钟。
雪观
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
华表不惊辽海鹤,崆峒只对藐姑仙。
海观
万壑归同一壑沤,银河遥点九天秋。
沧桑下界何须问,直己乘槎到斗牛。
云观
白云本是无心物,南极祥光五色偏。
蓦地兜罗成世界,一身却在玉毫巅。
徐宏祖
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是我国以旅行为职业的第一人,自22岁起,30余年间,东涉闽海,西登华山,北及燕晋,南抵云贵两广,足迹遍及今日的17个省区。所作《徐霞客游记》,是日记体记游散文最为“博大宏丽”之作,与《水经注》以来的游记专著相比不啻昆山之与片玉,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恒久的审美价值。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相比之下,他的诗传世的则比较少,仅37首,但是他的诗也不同凡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讲,与他的游记有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之妙。这里选其组诗四首,即可见一斑。
鸡山,即鸡足山,在云南省宾川县西北,洱海东北,山形前分三支,后为一支,宛如鸡足,故名。主峰金顶,海拔3220米,为玄武岩构成。徐霞客在鸡山写有《鸡山十景十七首》,其中有《绝顶四观》,即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写下了日观、雪观、海观、云观四首绝句,前面并有一首七律,实际是四观的序诗:“芙蓉万仞削中天,搏捖乾坤面面悬。势压东溟日半夜,天连北极雪千年。晴光西洱摇金镜,瑞雪南云列綵筵。奇观尽收今古胜,帝庭呼吸独为偏。”极言鸡山绝顶之高,其仞可“削”天,“半夜”可观“日”出,山北积雪“千年”不化,西面洱海波光“摇”曳,南山云雾缭绕,“今古”“奇观”尽收眼底。因而写下了下面的“四观”诗。
联句诗 明 正德五年(1510) 唐寅 纸本墨书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第一首《日观》,通过“夜半”日出衬托绝顶之高,山下人们“犹梦寐”,山顶的日头(“车轮”)已经“透影红”。第二首《雪观》,向山阴(北)看,咫尺就是“玉龙”即大雪覆盖着的山峰,后二句用“化鹤”的典故,说大雪封山千年不化,还是描写绝顶的高寒。据《搜神后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第三首《海观》描写洱海的辽阔,用以衬托绝顶高峻。诗用“乘槎”的典故,据《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又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令张蹇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织女,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作者用洱海与牛郎织女所在的银河相通,以形容海之深、山之高。第四首《云观》,描写山巅云雾缭绕,进一步极写绝顶之高。其中“天门遥于海门通,夜半车轮造影红。”“蓦地兜罗成世界,一身却在玉毫巅。”是霞客的写景名句。由于作者所绘为自己实地考察所见,所以写得大气磅礴,非亲临其境者所能及其。同他的游记散文一样,他的这些游记诗,也称得上是“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著名“徐学”专家康奉教授评这四观诗说:“此系徐氏名作,气势磅礴,千古壮语也。”所评不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