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居延边草死,黄风吹沙万余里。
落日半照牛与羊,入暮胡笳马上起。
枯桑淅淅杂声来,城头鸣角何时已。
千烽齐过玉门关,一声夜渡黄河水。
鸱枭宵啼啄战场,自狐青冢磷光紫。
此时将军归帐中,霜戈壁立月在空;
金饶十部尽胡乐,屈卮舞女酬新功。
美人起唱伊州曲,飒然四坐生悲风。
回首中朝冠盖子,赐貂方出明光宫。
陈子龙
这是一首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七言古诗。崇祯年间,起于东北的后金,于1631年前后,几次入关侵扰,成为晚明心腹之患。而此紧急关头,守边将领不司其职,多在军营中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将御敌重任抛在脑后。这首诗名为咏古,实为刺今。表现了诗人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情怀。
全诗可分三层,从开头至“城头鸣角何时已”为第一层,概括介绍了居延边陲的荒凉景象。并以此渲染出大战将临的紧张气氛。深秋十月,边草尽枯、飒飒黄黄,尘士飞扬万里,一派“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场面;到黄昏时分,残阳如画,余晖半照着草原上归来的牛羊。夜晚胡茄四处吹起,枯桑在狂风中发出阵阵淅淅索索的杂声,以及城头上警戒防备的号角声,汇成一股沉闷压抑的紧张气氛。作者用沉浑萧条的边塞深秋景色作铺垫,引发出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势,以景见事,写得真实而生动。
从“千烽齐过玉门关”:至“白狐青冢磷光紫”为第二层。写战争爆发后,敌人势如疯虎般的入侵和战争的残酷。“千烽齐过”,描绘敌兵阵势强大,迅不可挡侵入关内,又在一夜间渡过黄河,进犯内地。明军战士虽英勇抗击,怎奈敌众我寡,伤亡惨重。接着诗人用“鸱枭”勾勒出阴风凄凄,苦雨潇潇的横尸遍地的战场;此两句似由汉乐府《战城南》中“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化用而来,而景象更加具体鲜明。
鸱枭夜啼,白狐出没,青冢林立,磷光飘闪,令人可想见战斗之激烈和守城士卒伤亡之多。这两句将战场气氛描写得阴森恐怖,也为下文作者的批判先行“张本”。
“此时将军归帐中”以下十句为第三层。描写败军之将沉湎声色的丑态和朝廷的昏庸不智。“此时”即指战场上节节败退,士卒们横尸沙场时,将军归帐后并未励兵秣马,以图东山再起,而是将戈壁立,在皓月当空下饮酒赏舞,恣意纵乐。胡乐十部齐奏,锣鼓铙钹并起,歌伎舞女同欢,以共贺新功。战士们前线奋力迎敌,拼死血战,而主帅营帐中却是美人起舞,笙歌聒耳。一边是不顾生死,一边是醉生梦死,多么鲜明的对比!此处作者运用的对比手法,正是发挥了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尤歌舞”的句意,尖锐地批判了边将们的腐败作风。灵魂的战栗与灵魂的堕落在此形成鲜明对比。当美人起唱“伊州曲”时四座之余都“飒然生悲”。可将军仍恬不知耻进京请功。而朝廷不辨贤愚,不知下情,大肆封赏败军之将,皇帝也在明光宫里对之赐貂封爵。这就更深刻地揭露了朝廷用人不当,边将不虞边事的弊端。
这首诗主要通过场景气氛的描写与烘托,以及勾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颇有叙事诗的特点,是陈子龙七言古诗中的代表作。清人朱云子在《明诗综》里评陈之七古云:“七古直兼高、岑、李颀之风轨。”此言得之,本诗即是如此,笔力劲健而雄阔,格调深沉而悲壮,具有盛唐边塞诗的余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