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雄塞倚天开,十载三逢敌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
陈子龙
辽事即辽东边防战事。1616年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金为清。后金的崛起,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明政府多次派兵征剿,然大多无疾而终。天启崇祯年间,金多次侵入关内。约作于崇祯十年(1637)前后的这组《辽事杂诗》即是反映“外患”这一现实的作品。全组诗共八首,此为其七,主要写后金数次侵入关内的情况,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联写有关无防、十年三次遭到后金侵扰的困境。卢龙,边塞名,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为关内外交通要道,形势险固,而雄伟的边塞虽高耸入云,但却呈敞开之势。这里“开”是对明将无能的讽刺,虽踞雄关之险,但昏庸懈怠总使他们难以自保,以至“十载三逢敌骑”。据《明史·庄烈帝末纪》载,清兵于崇祯二年十一月、七年七月、九年七月近十年之内三次入侵关内,威胁北京。大明江山不到二十年就遭到后金的三次入侵。首联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国内日衰,边乱频发的忧虑。
颔联描绘了敌军入侵声势之大、危害程度之重的现实。“碛里”句意指敌军进攻的鼓角声震天动地。“碛”,沙漠;“角”,古代军中所吹乐器,以牛角制成。“回中”句则是紧接上句,意谓战斗的烽火使回中宫苑备受震动。回中,秦有回中宫,在今甘肃固原县,这里借指京城附近的明帝宫苑。前句侧重写敌军声势动天,震撼日月;后句侧重写国内受扰频频的程度。即是对比,又是承接。在全诗里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颈联描写了敌军连年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陵园”,指明朝皇帝的陵墓,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今称十三陵。1636年秋,清兵即由此进犯北京。“白露满”,下满了霜露,此言一片荒凉寒冷;“城郊”,指北京附近的诸县;“青磷”,人死后青中磷质发出的磷火,这里借指死于战争的人。此二句意思是说,皇帝的陵园里年年都布满霜露,一片清冷荒凉。京城附近因战乱而死的百姓的遗骨夜夜放出磷光,令人悲哀难禁。由于后金的侵扰,大明王朝的陵园无人祭扫,北京附近的诸县,人民横尸无数,冤死的鬼魂“夜夜”哀号,“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两句从战争频繁、皇陵无人顾及、无数人为抗金保国献出了宝贵生命等一系列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写出了外患的极端严重性,有力地控诉了敌人的罪行。颔联和颈联从敌军声势浩大,京城频受威胁,皇陵无人祭扫,死难军民众多四个方面,表现了国难当头的严重困境和诗人忧国爱民的拳拳之心。
尾联则是以疑问形式体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焦虑。“任”,依靠的意思;“樽俎”,折中樽俎的省略。《晏子春秋·杂上》:“不出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可谓折中矣。”意谓在谈判的酒席上,折退千里之外的敌兵。这里是指谈判。尾联句意是:都说国家安危可以依靠谈判来解决,可如今谁是能担此大任的杰出人才呢?杜甫《诸将》中有“安危须伏出群才”之句,此处即取杜诗诗意。尾联与首联相呼应,言雄关险塞难以御敌,绝世之才也难于寻觅,诗人对前途命运的担虑溢于言表。
这首七律雄浑苍凉,沉郁顿挫。格高气逸,韵远思深。全诗以追忆为起,以议论作结,回顾历史教训,劝讽当世之君。忧愤的情感,夸张的笔法,委婉的讽刺,跌宕的节奏,体现了作者高妙的语言功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