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木渎


指点十三桥,迎船半柳条。

夕阳潮正满,春草岸俱遥。

琢砚开山市,为围灌药苗。

卖饧时节近,处处有吹箫。

曹学佺

木渎,镇名,在苏州西南近太湖口,背倚灵岩山。镇上多水道桥梁,居民稠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本诗题为过木渎,反映了作者在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下乘船经过木渎小镇所见的水乡风光。文笔清新而秀丽,结构灵动而妥帖,是写景诗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之一。

前两联描绘木渎镇的自然景物。“指点十三桥,迎船半柳条”。诗人乘船经过小镇,秀丽的水乡风景激发了诗人浓郁的情致,于是他站在船头兴致盎然地指点着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小桥。苏州一带,名桥甚众,有“月落乌啼霜满夫,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枫桥,有“鲸吞山岛动,虹卧五湖平”(明王宠《宝带桥》)的金带桥,有“江南江北连地脉,人来人往渡天河”(元萨都刺《长桥》)的垂虹桥……不胜枚举。诗人正是一边点数,一边欣赏。小船悠悠沿岸而行,岸边杨柳的长条迎面拂来。一桥一柳,正抓住了水乡小镇最典型的风光。古人有诗描绘吴地景色:“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重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宋姜夔《过重虹》),小桥杨柳,正是水乡之独有,作者起笔不凡,迅即抓住最能体现水乡的典型景物,一一点染开来。

“夕阳潮正满,春草岸俱遥。”“夕阳”点明时值黄昏:“春草”,暗应上句“柳条”,点明正逢春日。诗人在一个春日黄昏,途经木渎。此时春水正满,一道残阳半铺水中,两岸芳草凄凄,一直绵延至远方。起首四句,诗人描绘出一幅春天江南小镇的晚晴图。碧绿的柳条,娇红的夕阳,如烟的春草,加上形态各异的小桥,构成一幅清新的画面。

后两联则是写木渎当地的社会风情。镜头逐渐拉近,小镇上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琢砚,开琢砚山。《吴郡志》载:阖闾城西有砚石山,高三百六十丈。砚石山即灵岩山,山下有石,可作砚,其色深紫。许多人正在开石磨砚,做砚石生意。园圃里,园丁正在给栽种的药苗浇水。而在集市的中心,由于卖饧时节又快到了(饧,用麦芽或谷芽之类熬成的饴糖)。处处都有卖饧人吹起箫管,招揽生意。春暖花开,出外踏青游人逐渐增多,正是卖饧的好时节。而苏州人多好吹箫,于是便处处均可听到卖饧的箫声了。

这首五言律诗,平易浅近,流动清新。看来作者似乎漫不经心,信手写来,实际却是抓住了木渎镇最富特色的景物:小桥、杨柳、夕阳、春水、芳草、砚市、苗圃、集市……以淡淡笔墨轻轻点出。前半部重风景,后半部重风俗,二者紧密结合在一个“过”字上。全诗文笔清新而层次分明,实乃一首饶有韵味的写景好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