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有客扁舟不系缆,
乘风直下松江西。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
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
旌旗犹映暮山紫。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天地跼踏日月促,
气如长虹葬鱼腹。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君臣地下会相见,
泪洒阊阖生悲风。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亡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夏完淳
此诗是诗人被捕后,在解往南京,途过细林山时哀悼老师陈子龙所作。
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前面四句是第一部分,奠定了全诗凄迷悲凉的基调。在一个夜乌悲啼、秋草已长、凄凉沉寂的夜晚,诗人经过细林山,却因为丧失自由,不能系缆下船,以哭奠自己敬爱的老师,只能在夜色中匆匆一瞥。
第二部分从“却忆当年细林客”至“泪洒阊阖生悲风”写诗人深情地回忆了他与陈子龙相识、相知乃至一起奔走抗清以及抗清失败、子龙被捕自杀的悲壮经历。这部分声泪俱下,哀感动人。陈子龙自号于陵孟公,其文章德行足为世人表率。清兵打到江南后,他隐居在松江县西泖,时常往来于细林山与佘山两峰之间。诗人曾经到细林山拜访他,但踏遍落叶满地的山林,仍找不到其踪影。诗人这时才知道,陈子龙原来是个意气豪放的人,虽处于“荒台”、”古月”、清澈的山泉之间,心中却翻腾着抗清救国的不灭斗志,奔走于四方。终于他们见面了,由于所谈的都是国家大事,往往悲从中来,不禁放声痛哭。喝到酒酣解衣的时候,更觉得意气相投,目空一切。很快,他们就投入了抗清的实际行动中去。“去岁平陵鼓声死”是借平陵人翟义起兵反王莽失败的典故指前一年作者和陈子龙参加吴易的军队抗清斗争遭到挫折事。起义失败后,诗人与陈子龙只好东渡吴淞江水,暂时隐匿。今年,虽然广大义军仍在继续战斗,无数抗战的旗帜仍在崇山峻岭间时隐时现,但抗清事业一年不如一年,像九峰山上白云层层涌现的壮观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可陈子龙并不气馁,诗人连用申包胥乞师救楚,泪洒秦庭和鲁仲连飞箭传书,说降聊城两个典故,赞誉陈子龙到处奔走,为挽救明室而做的种种努力。虽然陈子龙有黄鹄之志,但不幸被俘,犹如翅膀已断,难以高飞。四海茫茫,归宿何在!诗句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悲愤之情溢于纸外。就在这看不到前途,天地狭窄而无从伸背举足的时候,又传来了陈子龙壮烈投水自杀的惊人噩耗。夏完淳想起陈子龙对他的以国士相待之恩,不由地肝肠寸断,涕泗滂沱,剪纸招魂。以下四句是想像之词。先皇早已成仙,御龙而行,追随他驾驭龙车的是自己抗清失败投水身亡的父亲。现在陈子龙的英灵与他们见面了,君臣们一定会在天门痛哭流涕。明朝皇帝朱由检死后,清兵入关,谥怀宗,后改庄烈帝,故日“烈皇”。先文忠是指父亲夏允彝殉国后,谥忠节,称呼前冠以“先”字,表示对已去世者的尊敬。
第三部分:叙述了诗人自己被捕的情形。陈子龙死后,诗人继续以抗清复国为己任,期待有一天重振雄风,却事与愿违。不久,自己也被捕了,远大理想付诸东流。虽然诗人的身世和赵氏孤儿相似,得到了陈子龙的保护,但最后仍落得像田横的宾客一样自杀殉难。赵氏孤儿,据《史记·赵世家》载,春秋时晋国贵族赵朔为屠岸贾所杀,遗孤赵武,受到程婴、公孙杵臼保护,得免于难,后为晋正卿,大报冤仇。又据《史记·田儋列传》,秦末,田横与兄田儋重建齐国,后自立为王。汉高祖刘邦召他回洛阳。他不愿称臣,在途中自杀。其门客闻其死讯,也全部自杀。语至此,黯然神伤。诗人对这样的结局虽有有志难申的遗恨,但他很快就振作起来。天快亮了,他鼓励自己不要哀伤,他向那渐渐隐去的陈子龙亡灵呼唤:请为我挖好墓穴,我将于霜寒月苦日葬身于您的墓旁。表现了一个抗清志士乐观和视死如归的气节。
整首诗情文并茂,虽题为“细林夜哭”,也从“哭”字贯穿全诗,但却不是一味的哭哭啼啼,而是感情真挚激烈、词调清苦、苍凉悲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