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其二)


野人叹息年岁恶,池中掘井井底涸。

飞蝗引子来蔽天,枉自倾家事田作。

朝廷加派时时有,哭诉官司但摇手。

归逢吏胥狭路边,软裘快马行索钱。

黄淳耀

野人在春秋时期是指田间的农夫、种地的奴隶,与居住在城中的奴隶主贵族及平民称国人相对,后演变为剥削阶级对农民的鄙称。明末诗人黄淳耀的这组野人诗共三首,都是借农人之口揭露了明朝末年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重重压迫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种种丑恶现象。这是组诗的第二首。诗中痛说了农民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之后,朝廷依然加收田赋,地方官吏仗势勒索,使得他们的灾难无穷无尽。

前四句描写农民叹息一年的收成不好及其原因。今年天下大旱,池塘里没有了水。农民就在干枯的池子里挖井,可井里也是干的,也没有一点儿水。本来已苦,这时又加上农家大害虫蝗虫铺天盖地飞来,群集在田间来捣乱,白白地浪费了农民全家一年辛苦的田家劳作。

农业收成如此不好,朝廷应加以体恤,或减轻赋税,或开仓赈济灾民。谁料想,今年赋税又有增加。明朝末年,朝廷为了对付北方后金(后改国号为清)势力的入侵,不断增加兵饷,因此不断增加赋税。“时时有”三个字写出了农民的深苦灾难。面对朝廷时不时地又在正赋之外另行增加了税收,农民只能哭着向官吏苦苦哀求减少赋税,可官吏们只是摇手不许,没有一点儿对农民的同情心。

农民无奈,只好擦着眼泪,慢慢回家。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恰好遇上穿着柔软舒适皮衣的地方小官吏骑着快马来收钱。看似偶遇,实际上是诗人匠心独运。经过一对比,深深地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憎恶态度。诗歌到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这首诗用赋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明末农民苦难图。全诗虽写得质朴、平实,语言通俗易懂,但很真挚。黄淳耀的古诗多拟陶潜,由此可见一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