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晤了无意,临歧还黯然。
回看吴苑树,独上秣陵船。
春老还山路,江昏欲雨天。
白鸥略似我,聚散绿波前。
读彻
吴中,是旧时对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僧读彻原是云南人,后在吴中为僧,住中峰寺。僧人经常要外出云游,所以诗里把自己比为飞来飞去的白鸥。僧人出了家,没有亲情,但有友情。这诗可能是离吴中外出云游时留赠僧友和诗友的。僧人追求大彻大悟,看破一切,割断尘缘,但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所以佛祖教徒:留宿桑下,不要超过三晚,三宿之后便会产生依恋。本诗的首联就讲这个道理。相聚如萍水相逢,完全是无心的,相别——临歧分手却会黯然兴感,心神沮丧。诗僧不但有感情,还真实地表现在诗中。次联写在回首中暂别吴中,望苑树而情依依,独上离舟,向秣陵而心寂寂,对首联作了补足。三联想像游方途中的一些情况:在“还山”(回中峰寺)的路上春天将迅速老去(速逝),即赶不回吴中过春天了;在乘船前往的江路上,可能碰到昏暗欲雨的天候。由此引出末联,感叹自己的漂泊西东,有如杜甫《旅夜书怀》诗写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不说我似沙鸥,而说沙鸥似我,换个角度,不是自嘲,而是自我宽解。白鸥游息于天地间,自由觅食,随聚随散,无挂无牵,原是极自然极平常的事,“绿波”于我何有哉!
俗心与禅意并存,使诗处在一种情感波荡之中,情、理、趣、悟,融为一种高境界,确实不同于凡俗之作。
五律诗 明 16~17世纪 邢侗 纸本墨书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