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吹唇日沸天,羽书惟道欲投鞭。
八公山色还苍翠,虚对国棋忆谢玄。
冯班
诗作于明朝亡后,福王朱由崧(明神宗第二子福王朱常恂之子)于1644年五月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大敌当前,这个小朝廷虽尚拥有五十万军队(清兵入关仅十余万人),但荒淫腐朽,盘剥人民。次年清兵攻陷扬州,长驱渡江,正在淫乐中的福王仓皇走芜湖,被执。留在南京的文武大臣开门迎降。冯班这首诗借晋淝水之战,暗指清兵渡江,南明不战而亡,具有讽刺意味。
诗起即用典。“吹唇”,吹口哨。《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众号百万,吹唇拂地。”胡三省注:“吹唇者,以齿啮唇作气吹之,其声如鹰隼;其下者以指夹唇吹之,然后有声,谓之啸指。”“羽书”,典出《汉书·高帝纪下》:“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颜师古)。或云:“边有警急,即插羽以示急”(李贤)。杜甫《秋兴八首》其四:“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苏轼《浣溪之书有赠》词:“惟见眉间一点黄,诏书催羽书忙,从教娇泪洗红妆。”“投鞭”,见《晋书》卷一一四《符坚载记下》:符坚将攻晋,后越以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宜动师。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当时符坚所率号称百万。后因以“投鞭填江”、“投鞭断流”,比喻士兵众多,或兵力强大。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词:“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诗的前二句用符坚兵临淝水,暗指清兵迫近长江,军情紧急,来势汹汹。
转第三句仍用典。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市西。东晋十六国时前秦符坚率大军南进,遭到晋将谢安等抗击。前引《晋书·符坚载记下》:“谢安等以既败梁成,水陆继进。坚与符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此以八公山喻指金陵附近的山。结仍用典,见《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这里用此典谓当时没有像谢安这样的军事家来抵抗清兵,只能证人徒存幻想而已。
此诗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047)。此时清军已侵占北中国及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清明臣洪承畴奉旨“招抚”南方。薙发令下,江南陷于腥风血雨中,故冯班此诗似咏古实讽今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