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樵舍


涨减水逾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施闰章

大约是在康熙六年(1667),施闰章正从江西参议任上被裁回乡,这对于早有归意的诗人,本应是快意的,可是当他来到南昌时,却因时局动荡,“江干驻兵”,而迟迟不能发舟。面对官兵搅扰,民生凋敝的景象,诗人的心情真是沉重极了,正是在这种心境中,诗人在归乡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慨万千的《泊樵舍》(樵舍,打柴人家)。

“涨减”两句说,自己的归舟沿江行驶,这时正当潮落(涨减),汹涌的江水却更加湍急。又正是阴沉沉的秋日,还不到傍晚时分,天色已经一片昏暗。这两句是在写景,也是在写情。“水愈急”、“未夕昏”这黯淡的色彩正是诗人心绪的外化,一片风景便是一片心情。而这黯淡的心情也统贯了全篇。在一片暮色中,诗人眺望江岸,那原本应该美丽的连绵山影,如今却成了驻守江岸的清兵的“野戍”之地,刀枪剑戟搅乱了这山野的宁静,也搅乱了诗人心灵的宁静。再看江边的小村,喧宾夺主的黄叶告诉人们,这里没有炊烟,没有人声,有的只是黄叶飘零。

“带雨”两句写诗人在船头伫立沉思,忽然听到了雨声,诗人举眼望天,看到几颗黯淡的星星在闪烁,可是回旋的大风又在江岸绝壁间呼啸着,一片凄厉。这呼啸震撼着诗人。至此,他胸中的悲慨积蓄已极,于是结句便自然而然地变成诘问。“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到处是官家“剿乱”的战舰,屡遭劫难,还有“几家”茅屋能在战火中幸存呢?诘问一出,诗便收了尾。

施闰章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清官,是一个温柔敦厚的善者。这首诗表层是羁旅愁思,而内核深处却是伤时忧时,是对百姓的同情关切,而这也正是他诗歌中的一份魅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