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儿行


打虎儿,乃在汴梁之禹州,禹州城外朱家楼。

小儿十一随父耕,深林有虎斑毛成。

飗飗黑风吹草根,乘风攫人谁敢撄?

小儿不识虎,疑是狐与狸。

陡然见虎衔父肢,咆哮草际风来吹。

儿啼向风不得父,把杙打虎截虎路。

三尺童子不尺杙,凭空击去著虎臆。

虎惊顾儿舍父逸,深林风草皆无色。

禹州太守呼小儿,予之以帛饱以糜。

予时在署识儿面,披发跳掷真儿嬉。

问儿打虎虎何似,举手张牙作虎势。

假虎隐幌恐小儿,小儿惊避力不支。

当时见父得无怖,此事我亦昧其故。

禹州太守省得知,是时小儿知有父。

男儿七尺纵复横,争名攫利万里行。

高堂存没总不向,那肯舍命恋所生。

我所思,打虎儿。

毛奇龄

这首诗写了一个打虎救父的小男孩儿。

打虎儿住在“禹州(今河南禹县)城外朱家楼”,明清时“禹州”属河南开封府(汴梁)。小儿随父亲到田里耕种,遇上了斑斓猛虎。老虎在现实中乃至在中国文化中都是个威风凛凛的形象,它“乘风攫(用爪子抓取)人谁敢撄(触犯)”。可是小儿不认识老虎,只猜疑它是狐狸一类的动物。看到老虎咬着父亲,小儿啼哭着用短木桩(杙)拦截击打老虎,小儿击中了老虎的胸(臆)部,老虎受了惊,回视小儿,丢下其父,匆匆逃逸。

小儿的壮举感人,禹州太守也把小儿召到署衙,给他衣服,请他吃饭。帛,是丝织品;糜,是粥,这里泛指饭食。作者说自己当时正在署衙内,得以见到打虎儿。他披着头发,是个蹦蹦跳跳嬉闹着的孩童。问他打虎时那老虎什么样,他便张牙舞爪地装老虎。可是用假老虎隐约幌动来吓唬小儿,他却吓得惊恐躲避。当时他见到老虎咬着父亲时难道就不害怕老虎吗?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缘故。禹州太守明白了这一切,他说那时小儿心中只有父亲。至此,诗人颇为感慨。他说世上七尺男儿,纵横驰骋万里之外,为的只是争名逐利,可对于家中父母的生死(存没)总不过问,哪肯舍弃自己的生命依恋他们。

诗人最后说:“我所思,打虎儿。”其实,这里已不仅仅是诗人“思”,他是在引导世人好好思索。这正是这首诗歌的用意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