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草行


阴风萧萧边马鸣,健儿十万来空城。

角声呜呜满街道,县官张灯征马草。

阶前野老七十余,身上鞭朴无完肤。

里胥扬声出官署,未明已到田家去。

横行叫骂呼盘飧,阑牢四顾搜鸡豚。

归来输官仍不足,拥金夜就倡楼宿。

朱彝尊

这首作于顺治四年(1647)的七言歌行,描写了清初时期官吏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的残酷社会现实。清初之际,全国尚未得到统一,偏居东南一偶的南明王朝仍在进行着顽强的抵抗,满清王朝为了消灭南明残余势力,四处调兵遣将、集结军队,试图消灭心头之患。本诗正是在反映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

“阴风”两句,写庞大的官军队伍来到小城“十万”,并非实指,言数量庞大之意。在此之前,城里的百姓已经纷纷避难外出,“空城”二字正巧妙地反映了这一点。由于天色已晚,满街只听得清军的号角之声,县衙里灯火通明,官吏忙着向老百姓征集战马需用的草料。满族原为游牧民族,军中战马极多,对草料的需求量当然十分大,因此老百姓不仅要出饷供粮,还得给这些畜生输送草料。当地官员们趋之若鹜,还乘机在百姓身上榨取油水。“阶前野老”,指的是被抓来的老农,由于他们无法交出如此之多的草料,被衙门差役用鞭子抽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令人惨不忍睹。

“里胥”,即县衙中的差役;作者用“扬声”二字,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差役们洋洋得意、飞扬跋扈的丑态。催征马草对于百姓是一场莫大的灾难,而对这班如狼似虎的差役们而言,则是他们搜刮民脂民膏的良机。他们喜滋滋地出了官署,急不可耐地在天色未明就赶到了农家,于是“叫骂”之声充斥于山村,惊醒了寂寂沉睡的乡亲们。但出乎读者预料的是,他们卖力地吆喝却并非是为了催征马草,诗人以“呼飧食”三字作为利刃,直刺这些恶吏丑恶灵魂之深处,他们在横行乡里之际,那一双双贼眼却死死盯住鸡棚猪圈,垂涎三尺。“飧”,晚餐,引申为熟食。”“阑牢四顾搜鸡豚”,正是对这帮狗仗人势的帮凶们丑恶嘴脸的传神写照及其辛辣地讥讽。

最后两句为这场闹剧的结尾。在一番酒足饭饱和搜刮之后,这些狗腿子终于离开了村庄,押解着粮草返回县衙。不过他们车装船载般掠夺来的,竟然“仍不足”供应那十万畜生之需,不过这是县大老爷考虑的事了,里胥们则怀揣着搜刮来的银两,直奔娼楼而去。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诗人用“拥金宿娟”作结,看似平铺直述,然却意味深长:朝廷统一全国的征战是何等地轰轰烈烈,但却为那些鹰犬爪牙们寻花问柳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只怕这倒是令统治者所始料未及的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