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屈大均
诗人北游,途经云州(今山西大同),触景生情而写下此诗。诗首先刻画了一幅塞上秋景图: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白草、黄羊写云州野外特有的景物,色彩对比鲜明,也表现了塞上的单调与荒凉。觱篥是汉代由西域传入的乐器,其声悠长凄酸。由于吹奏者远在视野之外,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所以说“空闻”,又以“哀”字状其声,实际是把诗人的感受加在客观的声音上,是诗人心声的倾吐。两句诗有声有色,既有平原的秋景,又有空间的哀音,在写景之中微露故国之思。
颔联“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明写他不上近在咫尺的李陵台,却不畏道路遥远去寻找苏武庙,实际上既表现了他对忠臣苏武的敬仰,对投降变节者李陵的鄙薄,还暗寓自己决心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于明王室的心志,以及对叛降清廷的汉族士大夫的谴责,可谓一箭三雕。
颈联又由言志转入写景:一群苍鹰矫健不凡,正顺着风势急速飞行,搏击长空;无数骏马四蹄腾空,纵横驰骋,呼啸而来。二句写景极为传神,也极有气势。诗中景象可能是对野外实景的夸张描写,更可能是诗人的想像或幻觉,它出于诗人反清复明的渴望,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意味。
尾联以景语收束全诗。“龙堆”也称白龙堆,新疆南路的戈壁滩沙漠,此处代指云州城外的郊野。诗人用干枯的柳叶整夜在狂风的吹动下,不断地飘飘洒洒从树上落到无边沙漠的景象,使眼前景象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忧郁气氛,从而渲染了内心的哀愁。且以柳叶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使读者似乎可以看见作者那飘零但孤傲不凡的志士兼遗民的形象。
诗歌讲究虚实相生,明暗结合,此诗正是典型。首联虚写明写景物,暗写实露故国之思;颔联明写虚评历史人物,实际上在自明心志;颈联明写虚写景物,实为呼唤驱逐清人的风暴赶快来到;尾联又明写虚写景物,实为自况身世。这种虚中透实的写法,确实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值得品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