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作青云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屈大均
作者是明清之际的一位节士。清兵入侵时,随桂王抗清,后足迹遍历南北,广交志士,图谋复明。最后终老山林,但对故国眷恋未尝一刻去怀。所以后人将他比作屈原。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三藩被剿平,郑成功之子郑经也于前一年去世,全国范围的抗清斗争日渐消沉,因此于清明节书写下这首悲歌。
诗的首联以节候起调,点明诗题。颔联接“春深”以落花、鸟鸣出之。这二句由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化来,杜甫笔下的花鸟表示国家破碎的悲哀,而这里诗人却反用其意,以花落有泪是因风雨摧残,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啼鸟原本无情,则是对那些对时事冷漠或觍颜事敌者的比况。是寓情于景。颈联则由写景转入抒怀。因复明无望,故国的江山只能在梦中依稀可见;“中华人物”即那些曾高揭义旗的志士都已烟消云散。一个“徒”字点明心怀眷恋而终成虚幻的怅惘。尾联总结全篇,进一步写出自己忧国忧时的感愤,且归到寒食,绾合首联,紧扣题旨。
诗的语言通俗,不假藻饰,不用典故,一气流走,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然声情婉转,直从肺腑中涌出,其沉郁悲凉的意绪溢于言表,读之悱恻感人,令人节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