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谒三忠词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陈恭尹

崖门,即现广东新会县南海之中的崖门山,历史上为南宋末年抗元斗争的最后据点。位于此处的三忠祠就是纪念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所建的祠堂。南宋末年,在元兵攻陷新都临安后,他们拥戴端宗赵昰先后转战福州、广东。张世杰在崖山与元将张弘决战于海上,兵败突围,不幸遇台风舟覆溺水身亡。崖山陷落,陆秀夫与赵昰投海而死。文天祥被俘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三位抗元志士高尚的民族气节,受到了人民的无比尊敬。后人在陆秀夫投海处立碑修建了三忠祠,供人们凭吊忠烈、寄托哀思。

明清易代,诗人之父兄均因抗清殉难。为报家仇国恨,他曾辗转千里,投奔流亡中的南明朝廷,授锦衣卫指挥使。永历政权亡,隐居深山,绝不事清。其诗作激昂沉郁,“清迥拔俗”,为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由于身世原因,他的诗作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

本诗是一首借古抒怀的七言律诗。首联浑厚有力,以景渲染氛围,给人以极其苍凉悲壮的感觉。诗人登山眺望,只见山林在海风的劲吹之下,进发出萧萧之声,风生水起,波翻云涌,此时此刻,他似乎又看见了陆秀夫抱着小皇帝从容赴海的一幕。“风又吹”就是说,发生在数百年前的悲剧如今再次重演,怎不使人无比悲伤!眼前这般波翻云涌的景象,似乎是上天与大海也在为人间的历史与现实的不平而发出的愤怒吼声。当然,“至今悲”三字既能理解为天地之愤,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吊古伤今的侧重点在于“伤今”。

山水图册 清 17世纪 髡残 纸本设色 上海市博物院藏

第三句用典,借传说抒发心中的亡国之痛。望帝名杜宇,为古蜀君王,国亡身死后化为杜鹃鸟,其叫声令人痛楚酸痛。而正在此刻,因战乱久已无人的荒殿却突然传来杜鹃鸟的啼叫声,触景生情,诗人愈加悲痛难禁。“十载愁人”指的是作者自己。从清军入关至今十年,殷殷故国之思,切切家仇国恨,已使他愁肠百结,无从排解。因此他迫不及待地冒着极大危险来拜竭“三忠祠”,向民族先烈倾诉心中愁苦。

第五、六句为本诗警句,一变前面含而不露、欲说还休的格调,满腔悲愤倾泻而出,从而达到了情感之高潮,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那汹涌澎湃的大海,在港口入口之处尚且还有上、下门之别,而祖国的万里锦绣河山,却缺少能有效限制或者阻止异族侵略的屏障,以至于无法区别华、夷的界限。两句即景抒情、比喻贴切、对仗工稳非常,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得到后世的广泛称誉。

最后两句为诗人的自励之词。此时的诗人已结束数年的漂泊生涯回到广东家乡,故有“停舟”之说。但生活艰辛、前途险恶莫测,不过即使如此,他也将永葆节志、不改初衷。“畏向苍苔读旧碑”是说他羞于诵读祠中表彰英烈的碑文,为何如此呢?其实,这是他对自己未能像先烈那样英勇殉国而深感不安。痛苦的生活体验,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个人信念。对故国执著的眷念,对异族侵略的无比愤慨,在这里表白无遗,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绝不事清的坚定决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