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千骑大野平,回涛百丈棹歌行。
江深不动鼋鼍窟,塞迥先驱骠骑营。
火照铁衣分万幕,霜寒金柝遍孤城。
断流明发诸军渡,龙水滔滔看洗兵。
吴兆骞
这首诗背景同上诗。题中的大将军指巴海;牙兵,将帅府牙(衙)中亲卫兵。当时,俄军进犯黑龙江,巴海决定在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设下埋伏,以歼击来犯之敌。吴兆骞既有诗送巴海出师,又直送至松花江边,观看巴海帅亲兵渡河先行。口号,犹言随口而成,可见诗即江边所作。
诗的首联描绘渡江处情景:落日,平野,千骑大军,松花江波浪滔天,士兵登舟而渡,操棹而歌,这种景象颇有点悲壮的意味,读之令人兴起。次联接应首联的野阔江涌,江涌则水深,鼋鼍窟喻水底,谓江虽深却济渡十分安全;塞迥则程远,骠骑为级别很高的将军名号,此以喻巴海的亲兵部队,谓边塞虽辽阔,今以将军之精兵先驱,则勇锐无敌,两句写出巴海沉着冷静,指挥分明。颈联写时令,谓夜色来临,火炬之下,照亮数不清的营幕,士兵们的铁衣通明耀眼;孤城里只听得击柝之声,分外清楚,秋霜如雪,在静夜中透出寒意,通过绘声绘色,渲染出一派威武森严的氛围。末联说,待到天明,其余军队都相继渡河,人马极多,几至使江水断流,到了黑龙江,江水更为汹涌,那滔滔流水,正可以洗拭兵器,就像周武王伐纣,天雨洗兵,一战获得大胜。这里连用“投鞭断流”、“天雨洗兵”两个典故,既形容清军声势之大,又祝颂自卫战争必定取得胜利,充分表达了诗人反帝爱国的正义立场及高尚乐观的思想感情,使全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诗人性豪迈,又亲历边塞,且诗笔雄健,故诗作多义勇之气,读之令人振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