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堂上有慈亲,身外无昆季。
承欢赖贤妻,委之以为弟。
弱女方四龄,初知离别意。
恐其牵袂啼,深伤游子绪。
乘彼睡未醒,温存加絮被。
拜母不能言,揖妻交重寄。
此际心若摧,出门方陨涕。
出门二首,写他离家时的心情。
第一首写亲情。说自己上有老母,可是身是独子,别无兄弟在家侍奉高堂,赡养慰亲的责任只有依赖妻子代自己来承担,妻子受此重任,这时就好像是自己的兄弟一样了。家里还有一个小女,才四岁,但是已懂得一点离别的情意了,怕她不让我走,牵着衣袖啼哭,影响我的情绪,就只有在她睡着了时看看她,给她加上被子,留下我的深情。临行时,向母亲下拜告别,不敢再说什么话,怕忍不住流下泪来,引起大家难受,一切都重托给妻子,向她深深一揖,表达了所有的心意。走出门,心中肝肠寸断,眼泪再也忍不住,终于流出来了。
中国古代,是以人伦为纲纪的社会,忠、孝则是两大纲目。忠孝既是相通的,又有矛盾。通常,男儿未仕,要孝于亲,既仕,要忠于君。“百行孝为先”,孝顺父母,要爱之敬之,自然要承欢膝下,但扬名显亲,也是孝之大者,于是不能不离家求仕,一旦为官,要忠于君国,又往往违离亲人,这确为两难之举。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难以尽述。这里要留意的,就是这首诗的主人公,正处在这种为难之际。特别是,诗人严父已亡,仅存慈母,则母亲的安危更令人担忧。又偏偏是诗人属于独子,下无兄弟,谁来照料?一切都只有托给妻子了。妻子为女流,本该受男子庇护,今不止不得怜惜,反要承此重任,诗人内心又怎样得安呢?再加上还有可爱的小女儿,一旦离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现在自然是不能不离家了,不得不走了,但景况如此,叫他如何放心得下呢?可是,风云气短,儿女情长,又怎能成事?看来诗人是一个慈善多情的人,他的伤心离家,也正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考验。诗写得朴实,毫无伪饰,颇为动人。
二
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
倾听岸旁语,乡音已渐稀。
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
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
无如交行舟,倏忽已远离。
第二首写乡情。
家乡是自己生养之地,是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亲近熟悉的地方。离开家乡,一切是陌生的,固然眼界大开,可以有很多新鲜有趣胜过家乡的事,然而也有不及家乡之处,因而人在外地一旦不得意,就会思乡。在古代,人伦观念极重,对祖宗、宗族、祖坟,都很看重,认为这是自己的根,游宦在外,最后要“落叶归根”,回到家乡,才有归属感。所以古人思乡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感情。《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像这类思乡之词真是太多了。陆次云这首诗写离乡首途情景,没有一句说自己如何“恋乡不舍”的话,只写离家的过程:家山愈来愈远,由高大渐渐变得矮小;岸边人们的语音,慢慢变得与家乡话不同了;先是行走在家门外的小河里,后来坐船进入大河,烟水迷茫,故乡已经很遥远了;忽而看见来船有同乡,心中一喜,远远地与他招呼,无如船行太速,转眼间交错,不一会儿已去得远了。这里描述的全是自己上路时的心理活动过程,虽无恋家之语,而心思全在家上,则其思乡之情,更见浓厚。这诗善于以心理活动写情,寥寥几句,描绘出诗人离别家乡后,如何在小舟上频频回首顾盼、内心极为不安的状态,生动而富有趣味。
陆次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