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野叟近城居,归日东篱自把锄。
枯蠹只应书卷老,空囊不合斗升余。
青鞋白帢双蓬鬓,春树秋花一草庐。
衰朽登临仍不废,山南山北更骑驴。
蒲松龄
蒲松龄是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聊斋,是他的书斋名,以《聊斋》为题的诗共两首。这是第一首,写他自己一生读书进士的蹉跎,生活的困苦。
蒲松龄一生坎坷,但终未仕进。十九岁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闻遐迩。此后一直未停止应试,直到七十一岁才得补贡生。一生郁郁不得志,对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弊病,考官的昏聩,考场的舞弊、腐败,世道的黑暗,都有着切身的感受。这首《聊斋》(其一),可以说就是他对人生世事的反思,对自己身世的描摹与概括,饱含着对社会人生的思索的辛酸。
诗的结构奇特,一、三联勾连,二、四联呼应,粘连紧凑,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第一联两句,描写他生活的困顿。“野叟”是自称,“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从闲散中透出一丝苦涩。三联两句是对一联的补充,进一步通过“青鞋”、“白帢”、“草庐”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布衣生活。
诗的三、四句是关键。“枯蠹只应书卷老”,这个饱含辛酸的绝妙比喻,生动地概括了他一生仕进的道路。下句“空囊不合斗升余”,是对自己清贫生活于心不平的慨叹与牢骚。“枯蠹”与“空囊”两个形象,对他的一生做了全面、生动的艺术概括。七、八两句是自己余生的补足,“登临”、“骑驴”既是今后人生的前瞻,也是无奈的慨叹。
全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寥寥二十八字,对他坎坷一生作了形象的写照。对研究和认识蒲松龄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生平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