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汉宫。

吴雯

明妃,即王嫱,字昭君。王昭君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已久,可为家喻户晓,老孺皆知,且已成为历代文学创作中吟咏不绝、历久不衰的主题,从而形成了昭君题材的系列性作品。惟其如此,后来者的创作要自创新意、做到有所突破就越发不易。然而,吴雯的这首《明妃》却做到了这点,立意新颖、见解独到、别具风采。

首联“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是说昭君不愿意贿赂画工,以求得到君王的宠幸。葛洪《西京杂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此后文人们每提及事,或谴责画工毛延寿贪鄙,或惋惜昭君不肯行贿,或怨叹她轻信画工,然而吴雯在此却对其为何“不肯”作了新的探究:昭君并非是吝啬,而是“进身羞与自媒同”。所谓“自媒”,即自己夸自己的意思。据史料记载,昭君是一个才貌双绝的佳人,既入宫中自然希望进身于君,但是她既不愿意,也不屑于用那种卑鄙的手段去邀宠。诗中的一个“羞”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处其卓然不群的清高品性。

第三、四句继续表达作者对昭君行为的感喟:由此可以知道绝代佳人昭君的心意,竟然有千秋“国士”的风度及风韵。诗人称颂昭君为“国士”,刻画了昭君临别时的动人形象,也表现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观点。

三联转写昭君在胡地的情思,诗歌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种论”诗意,及鸿雁传书的典故,意思是,在胡地的昭君并没有日夜思念家乡,想像着乘着夜月回到家中,而是用琵琶弹奏着思乡的乐曲,让北来的大雁捎个信儿回去。诗歌既表现了昭君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又不过分悲切。

第四联通过写景感怀进一步赞扬昭君,意为老天特地为后人留下了“青冢”,那“青冢”上的草年年都与汉地的草一样青,似乎寄托着昭君的无限情意。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既切合昭君的身世与情思,又化用前人的典故,但却不同于前人的立意,即她不是所谓被迫远嫁,而是近乎自愿远嫁,且有“国士”之风,在胡地也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终日悲切,以至夭亡,而是微有悲伤与思念。诗歌含蓄不露地作出了翻案文章,为后人的同类诗文树立了典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