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纳兰性德
据考,本诗为作者以侍卫身份随康熙南巡诣明太祖陵墓时所作。秣陵,南京的别名。与作者同时代的遗民诗人们写下了大量咏怀南京的诗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南京以盛产“亡国之君”著称,其中又以六朝时期的兴亡更迭最为突出;其次,南京既为明朝开国建都之地,也是清朝建立后南明弘光朝建都之所在。于是,南京城就成了那些遗民诗人们抒发故国黍离之悲的绝佳对象。
纳兰性德出身于满州贵族,持论自然于那些遗民诗人截然不同。但若是仅仅如此理解,认为作者不过是站在本朝、本民族的立场来褒贬抑扬,那就太有失偏颇了。
前两句“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气势恢弘,从时间跨度看,是一今一昔,而就空间而论,则是一南一北。上句写眼前南京经战乱后的凄清景象,下句追述北京明十三陵的荒凉。立意既高且远,同时也为后面作了良好的铺垫。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江左”,指长江下游的东部地区,也指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各朝的治地。唐代刘禹锡《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云:“更接东山文酒会,始知江左未风流。”诗人在此从历史发展进步的高度,总结了自南朝以来历代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他认为明朝后期的所作所为与六朝及其南明流亡政权如出一辙,都是因为贪图享乐、腐朽昏庸进而导致最终亡国。因此,国家的兴亡,取决于统治者如何施政,而并不在于都城的地理位置,他们的灭亡不过是咎由自取的,无须怨天尤人,如今的满清取明而代之是顺应天命、理所当然的。
立论高远、能发人之未能所发,正是这首怀古诗的价值所在。诗人仿佛是登高望远,在万象萧疏之中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而本诗在艺术上的造诣也历来为人称道。在前两句中,“山色”与“江声”共举,可谓一幅有声有色江山图画,然而紧接着的“寂寥”二字,却把此幅图画渲染得一片风云惨淡;作者又采用“萧萧”描写北京明十三陵落叶之景象,苍茫夜色,劲风扫叶,恰是一首低徊的挽歌,极富象征意义。结句用“江左”探史求真,再以“芳草”作为一种意象,作者用这种间接的历史与自然形象,既做到了不露痕迹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又客观上描绘出空旷缥缈、烟雨苍茫的六朝古都景象,言简意赅,概括今古。因此本诗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造诣上,都能称得上一首值得反复玩味的怀古精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