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粥行


今年米价高,乃自二月始。其时东作人,尚未及耘耔。

绠短井水深,辘轳接不起。辗转七八旬,十室滨九死。

苟活始至今,登场十日耳。相传此十日,艰苦更无比。

譬彼行路人,九十半百里。一春发仓廪,贱价实倍蓰。

奈今已悬磬,一钱亦坐视。苏我三阅月,难免须臾毙。

此语痛至隐,使我抱愧鄙。急令煮粥,欢呼遍村市。

其日正赤午,千百若聚蚁。大半老羸多,肩摩足跛倚。

叟叟与浮浮,津津于颊齿。长吏未朝餐,先汝尝旨否?

次乃恣蚕食,流歠等波靡。痴妪强其儿,不肯辍箸匕。

老翁不量腹,哽咽颡有泚。佥云伤饥肠,徐徐乃可尔。

明发当复来,渐渐平疮痏。挥之不即去,不去察其旨。

问官赈几日?好共妻儿止。官卑俸钱薄,能办几斛米?

官云汝无虑,瓶罄罍之耻。计较两岁禄,兼旬供食指。

亦有懿德士,告乏助为理。待汝刈获声,此举我乃已。

东郊一以眺,坚好惟糜芑。望岁如望梅,额蹙变色喜。

归衙持箪瓢,余沥饱稚子。

黄任

以财物救济曰赈。赈粥,就是施粥以救济饥民,使他们不致饿死。赈粥行这是写在甚么情况下以及如何施粥救济灾民的一首新题乐府诗。开始的二十句,是第一段。首先说明贫民的困难是从二月开始的,那时春耕还没开始,就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米价高涨,农民无力自救,这两三个月,真正难熬,十家之中,有九家也就接近死亡了。眼看还有十来天,粮食就可以收获上场,可是这十天就像走路一样,百里之远,已走了九十里,从数量说,仅仅只有十里了,但这十里路,行走起来最为困难,因为已经精疲力竭了。家家卖物买粮,粮价又高了好多倍,一切办法想尽,已到了家徒四壁的绝境。现在就是眼看着一文钱摆在面前,也无法可得。所以,尽管度过了艰难的三个月,这十来天过不去,还是不免一死。这一段叙述真实而恳切,很像是出于一位深解下情者之口。

下面的二十八句,是第二段,写听了上述的话,了解饥民的急难后,自己深感愧疚,决定立即施粥,接着便描绘了赈粥的场面与情景。至隐,隐是病痛,至隐,犹言心中病痛。眼看灾荒而无所为,心中至为不安,听知急情,触动了自己这隐痛,再也不能犹豫了,立即决定煮粥救济。这消息一传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死亡前看到了活路,于是辗转相告,欢声四起。就在赤日当午时,成千上百的饥民像蚂蚁一样聚集而来,其中不少老弱病残的人。“叟叟与浮浮”,写煮粥情景,这几句写米下锅了,粥快煮好了,大家饥肠辘辘,馋涎欲滴。粥熟了,先让长吏尝尝味道好不好,然后就分与饥民,他们个个急着喝粥,声音犹如水波流泻。一位老妇强迫儿子,儿子也就食不停箸。一位老头不管肚子有多胀,哽咽取食,额头出汗也不顾了。而周围的人都说,肠子饿久了,要慢慢吃,不然会受不了。明天再来,看来这条命可以保全了。但是人们都不走,他们问还能赈济几天?你一个小官,有多少薪俸可以支持!他们的意思很明白,既不想错过机会,又担心好景不长。

最后的十四句是第三段,是官吏回答饥民的话,说你们放心,我拿两年的薪俸,解决你们这一二十天的生死之急,是办得到的。何况还有仁德的人协助我呢。总之,听到你们割麦镰响,施粥的事才会结束。今年的粮食很好,看来大有希望呢。农民盼望岁收,犹如望梅止渴,听了这样好听的话,也都高兴起来,愁颜为之一解。劝走了饥民,县官才回衙门,收拾剩余的粥饭,让妻子儿女也来饱餐一顿。

这诗写于诗人任四会县令时,那时四会大饥荒,几月之间,饥人大增,户无炊烟,人有菜色,而田中收获,尚待旬月,如无赈济,立致饿殍遍野。诗人知道了实情,决心捐俸赈粥,以救急难。诗里写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这是叙事诗,使用第一人称,采取直接叙述,重在写出真实情况,没有渲染,没有夸张,语言也很朴实,看似粗拙,但由于事情本身就很动人,所以读后颇为感人。诗中重点写了灾民的困苦和求助之急切,而诗人对自己的困难处境,则轻描淡写,对自己的义举,也没有任何说教,这更反映了诗人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光风霁月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