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张问陶
《桃花扇》,清孔尚任所创作的戏曲,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弘光朝政权的腐败及灭亡。剧中写李香君因拒绝权贵田仰的迫娶而以头撞壁,血溅与侯方域定情的诗扇,后来杨文骢把血迹点染成桃花,故称“桃花扇”。秦淮,南京的秦淮河。南明时是妓女汇集,达官贵人、富商名士寻欢作乐的地方。侯公子,指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齐名,被称为四公子。他在明朝应过试,入清后又出应河南乡试,中副榜。李香,李香君,明末歌伎,曾在秦淮河与侯方域相识,力戒侯勿与阮大铖接近,后又规劝他爱重名节。
张问陶在读到了这部悲壮而哀艳的传奇之后,便一连写了八首诗,用诗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揭示了《桃花扇》的主题,并对其中男女主人公作了评价。
诗首先指出剧作家将歌舞之场写成了争战之地,意在借美人的扇子唱出一段兴亡的历史。“秦淮作战场”表明昔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场所已成战场,暗喻南明王朝的灭亡在于统治者的无能与沉溺于声色之乐。“美人”一句点出《桃花扇》一剧旨在记录一代兴亡的历史,如阮大铖、马士英、左良玉、史可法等历史人物在此剧中均有活动。
“两朝”二句则是对男女主人公的评判。诗人以为那身仕二朝、靦颜事敌的侯方域实在愧对血染的桃花,愧对香君。他批评苟安偷生、大节有愧的名公子,而赞扬了至死不屈、节操高尚的风尘女,表现了鲜明的爱憎。其实,在《桃花扇》传奇中侯方域的结局是割断情根,弃世隐居,与现实中侯方域并不一致,这是剧作家有意将侯、李的爱情悲剧写得更为凄艳。然而本诗却以历史的侯方域来评价戏剧中的侯方域,可以见诗人的思想倾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