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灵涧


玉局三生梦,人间石铫泉。

炼心初夜月,洗耳再来禅。

大海无真岸,空山有逝川。

远公余旧屐,谁结听琴缘?

姚燮

澄灵涧,浙江普陀山胜景之一,在圆应峰下,绕舍利塔北流。玉局,苏轼曾为玉局祠官,故称苏玉局,作者借以自指。又因相传苏轼前生为戒禅师,自云八九岁时曾梦其身为僧,往来陕石,其母孕轼时,亦梦一僧来托宿。其后苏辙与云庵禅师、聪禅师同梦出城迎戒禅师,醒后轼到。事见惠洪《冷斋夜话》。诗中所以说“玉局三生梦”。三生,佛家谓前生、今生、来生。石铫泉,泉名。铫(diào,音吊),有柄的小型烧器。此泉形如石铫,故取名。洗耳,洗干净耳朵,喻不愿听尘世之事,以免污染了耳朵,心地不清净。再来禅,也叫再请禅,定式坐禅,至定钟鸣而止,如此后再坐禅,就叫再请禅。逝川,指澄灵涧,涧水不停地流逝,故云:孔子在川上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见《论语》。远公,慧远,东晋时著名高僧,居庐山东林寺,人称远公。谢灵运、陶潜俱与之来往。这里指与姚燮相识的普陀山僧。听琴缘,涧水声如琴声,故作者要与僧结听琴之缘。

清代诗人写大量山水诗而杰出的,在清后期有姚燮的普陀山诗、四明山诗,高心夔的匡庐山诗,刘光第的峨眉山诗,许承尧的黄山诗等,都是能句雕字炼,刻画名山幽秀灵奇的特色。姚燮这一首,就是他大量普陀游诗中的小篇。普陀号称佛教观音菩萨所住的名山,在海中,既与峨眉、匡庐、黄山和五岳等在大陆的山不同,也舆同在浙江的近海的天台、雁荡不同。具有独特的风光,灵奇幽秀,以寻常诗笔状之,必不能工。姚燮诸诗,其造句、构思各方面,都可以和高、刘诸家,一较短长。此诗一起就把自己写成一个不同于寻常的游客,是一个与佛家三生有缘的高人,接着点出澄灵涧中的石铫泉。三、四写初夜的圣洁月光下修炼心神,清净的涧泉边洗涤耳尘,一再坐禅。把自己描绘得像高僧一般。五、六进一步拓开境界,普陀在海中,佛家借以有慈航普渡之喻,要普渡众生同登彼岸。在作者看来,这也不过是一种随缘说法。大海的现实境界,本身也是空的,觉岸也不是真的,如果是实有,就不符合佛教万有皆空的教旨了。而山涧的水,昼夜不息地流逝,不管你怎样,你的自身,也在一刹那一刹那地过去,又何必留住它呢?那么,倒不如和山僧在这里结听琴之缘,才是快活自在的受用。全诗语言凝练自然,哲理从形象中体现,不是发议论,谈佛理,境界开阔,所以可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