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妇


妾夫充水兵,战死浃江口。愿妾怀中胎,生男续夫后。

昨夜生一男,夫死妾有子。生男未一日,獐遍邻里。

云贼来虏村,跣足偕逃奔。妾死寻夫魂,杀妾贼之恩。

妾杀不足惜,妾死儿何存?折衾手襁儿,河上行迟回。

一步一颠扑,蓬发面如灰。妾欲还娘家,娘家路悬悬。

指拈双银,手招河壖船。刁民来夺衾,并夺妾儿去。

眼看将妾儿,投弃乱流渡。

姚燮

姚燮是清朝后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多产诗人。“他的大量诗作的重要成就,在于学习风诗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较多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的惨状,创造了不少鲜明的、生动的形象。他也是一个贫困不得志的诗人,因而比较易于看见广大人民痛苦生活的真相。”(《近代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北村妇》一诗,正是反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侵占浙东后,当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开篇四句,“妾夫充水兵,战死浃江口。愿妾怀中胎,生男续夫后”,交待了“北村妇”的少量信息。丈夫战死于浃江(即今浙江甬江),而自己则身怀六甲,希望能生一男丁,延续夫家的香火。此时的“北村妇”虽然还沉浸在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之中,但毕竟还抱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希望自己腹中的胎儿能安全降生,当然最好是能传宗接代的男孩。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的这一点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呢?诗人接着告诉我们,“昨夜生一男,夫死妾有子”,我们不禁也要为“北村妇”高兴了。但是,且慢,更加残酷的事实还在后头,因为英国侵略者的入侵,当地已经不是小民的乐土了。“生男未一日,獐遍邻里”。獐,兽名,这里用以指代英国侵略军。“云贼来虏村,跣足偕逃奔”,老百姓听说英军来了,不得不离乡背井,四处逃亡。跣足,系指“北村女”,“偕逃奔”,和大家一起逃亡。诗写至此,使我们又不禁为妇人担忧起来。

接下来“妾死寻夫魂”四句,不仅是“北村妇”的担忧,也是作者的担忧。“北村妇”面对残酷的现实,预感自己的不幸,但“妾死不足惜,妾死儿何存”?自己一死,正可到泉下寻找丈夫的亡魂,强盗们把我杀了,还是成全了我。可是婴儿没有了母亲又怎么能活下去呢?这一充满矛盾的心理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处于绝境之中的村妇形象。

“折衾手襁儿”以下四句,塑造出“北村妇”几乎要崩溃了的形象。为了留下丈夫的骨血,也为了留下自己的希望,她手抱男婴在河岸徘徊,一步一颠扑,头发蓬乱,面色如灰。这一层不仅塑造出一位行动迟缓、状貌疯癫的妇人形象,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这位苦命的妇女会不会投河自尽呢?她挨得过眼前的困境吗?

“妾欲还娘家”以下四句,作者进一步写处于困境中的妇人求生的愿望。她想回娘家,但路远迢迢,而又身无分文。万般无奈之中,她不得不摘下“双银”,希望有好心的船工能够送自己过河。不料却碰上了无赖,不但抢了她的银,而且抢走了她惟一的希望——手中的儿子,“眼看将妾儿,投弃乱流渡”,不但抢走了儿子,而且残忍地将小孩投入激流。至此,诗戛然而止,“北村妇”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而她的悲惨的结局,也就不言自明了。全诗以此情此境作结,想见作者的愤懑与同情之心,也令读者读之而泪欲潸潸而下。

全诗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抓住“北村妇”这一历史的小镜头,透视出当时英帝国主义铁蹄下人民苦难生活的现状,虽然纯用白描手法,不假雕饰,但自有其摄人心魄的艺术力量。钱仲联先生《清诗三百首》转引缪南乡评此诗的话说:“与工部《新婚》、《石壕》诸制,真挚飞动,如出一手”,点出姚诗之师法杜陵,成绩不俗,评价是非常高的。

论书贴 清 18世纪 郑燮 纸本墨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