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看水缩寸,暮看水缩寸。不知高几丈,何日见涨尽。
篙桨了无策,趁风即稍进。或数里而舍,或数里而信。
游子叹缓程,长年怨徒饭。青天白日中,寂寂一船顿。
憎听子规啼,厌看下舟迅。岸树尽相熟,枝叶无一紊。
入篷坐未定,又出验水印。明知不能缆,却怪舫师钝。
舫师益气塞,指水但增恨。旧时至武陵,视家真觉近。
兹难如上天,坐令行李困。人事非所料,于此悟时运。
郑珍
郑珍是近代宋诗派的大家,其诗风格兼奇诡和平易两种,可以说他既是地道的宋诗派诗人,又能自出机杼,跳出宋诗派之外,直面人生,写下了大量既富现实意义又浅显平易的诗歌。《候涨退》一诗,可以说就是平易诗风的代表之作。
郑珍一生穷困潦倒,在外奔忙,故其纪游之作,每多杰构。《候涨退》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经过湖南时的亲身经历。诗先写涨水。“朝看水缩寸,暮看水缩寸。不知高几丈,何日见涨尽”,写乘船之人困于涨水,从早到晚都在希望退水。但水涨得很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退尽。对暴涨的河水,船师也毫无办法,只能“趁风即稍进”。“或数里而舍,或数里而信”,是“稍进”的具体内容。舍,放弃,意即走了数里就放弃前进,也即被迫停下来。信,信宿,住宿两晚,意谓有时候不得不停船住下,杜甫《秋兴八首》(之三):“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上是诗歌的第一层。
自“游子叹缓程”至“指水但增恨”,写候船的人心理细致入微。“游子”以下四句仍写等待的无奈与无聊。而以“青天白日”之大衬托“寂寂一船”之小,更显出客中情绪的孤寂和落寞。“憎听子规啼,厌看下舟迅”二句,进一步刻画出候船人的心理。为什么会“憎听子规啼”呢?因为相传子规的叫声像“不如归去”,而子规又有“催归”的别名。明明不能归,而子规鸟却还在叫唤“不为归去”,当然会“憎听”了。自己坐的船(当是上水)不能走,别的船(系下水)却能迅速顺流而下,此情此景当然使人不舒服了,所以是“厌看”。接下来写等船等得太久,所以“岸树尽相熟,枝叶无一紊”。但等待开船的日子是难熬的,于是“入篷坐未定,又出验水印”,如此反反复复,心理总是不能安静。“明知”以下四句,进一步写候船人的烦躁心理。明明是船因涨水不能行,却怪撑船人迟钝,这种责怪没有道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诗写至此,按理应该说写完了,但是作者却荡开一笔,使诗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从“旧时至武陵”至结尾,作者完全跳开本次阻水候船一事,将“旧时”的快捷与“兹难”相比,得出了一个哲理:“人事非所料,于此悟时运”。作者从行船的顺利和艰难中得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事不是个人所能预料的,这其中起作用的还是一个人的“时运”啊。当然,这个说法会招致“唯心主义”的讥弹,但它却真实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说出了人们的真实想法。
当然,郑珍此诗的精华,并不在于他得出了一个“人事非所料,于此悟时运”的结论,而在于诗中成功的心理描写。这种成功的、出自作者内心的心理描写,在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它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内容,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