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彻临江节士歌,歌声流愤满关河。
如何为国捐躯者,只是聋丞醉尉多。
贝青乔
《军中杂诔诗》十八首是作者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942)的一组哀诔诗。诗前的小序说:“宁、镇、定陷,县丞李向阳、典史全福皆殉难,上海城破,亦惟典史杨庆恩投黄浦死。”诗前小序说的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明英军攻入镇海、定海时镇海县丞自缢殉国、定海典史全福骂敌被杀,以及次年六月上海典史杨庆恩忧愤之极、投黄浦江自杀等事。作者感于这些小人物的慷慨就义,故下了这一组感人肺腑的诗篇。
“唱彻临江节士歌,歌声流愤满关河”,写作者将奕经、牛鉴、余步云等人昏庸误国、临阵脱逃的丑态和李向阳、全福、杨庆恩等人的尽忠为国、慷慨赴死的英雄壮举进行对比之后的悲愤和感慨。“临江节士歌”,首见班固《汉书·艺文志》:“《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其后南朝宋陆厥作《临江王节士歌》,盖已误合二者为一,李白因之,亦作有《临江王节士歌》。“临江节士歌”多表示节义之士慷慨激昂的悲壮心情,诗人在这里借用“临江节士”指代李向阳等为国捐躯的勇士。我们细味诗意唱歌的是诗人自己,而“流愤满关河”则更表示了作者对整个事件的态度。“满关河”,则是极言忧愤之深、之广。作者紧接着问,“如何为国捐躯者,只是聋丞醉尉多”?为国捐躯的勇士们,为什么都只是些下级官吏呢?“聋丞”见《汉书·黄霸传》,“醉尉”见《史记·李将军列传》,二者都是地位不高的小官吏。作者这里活用古典,只取其字面意义,强调为国指躯的勇士都只是一些地位不高的人。相反的是,那些峨冠博带的大人老爷们在大敌当前时却是丑态百出,昏庸误国,这又如何不激起诗人及读者们的强烈愤慨呢?
作者诗虽然只有寥寥四句,却充满了正义的呼声和力量,它不啻是掷向贪生怕死者的投枪和匕首,也是唱给抗敌死难烈士的一曲经久不息的颂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