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吟(选一)


鸩媒流毒起边烽,海国三年费折冲。

叹息漏卮今已破,不堪重问阿芙蓉。

贝青乔

英夷之所谓通商也,志在销售鸦片烟也。初,烟银偷漏出洋,岁且数十万,鸿胪寺少卿黄爵滋说言其弊,以漏卮为喻奏请严禁之。上问诸内外阁部督抚科道官,会议咸同,乃命两湖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至粤东严办烟匪。则徐设法令夷酋义律缴出烟土两万一千箱,奏请烧毁之,并令西洋各国出具甘结,嗣后不准带烟土入内地。由是英夷结党犯顺,此兵事之所由起也。则徐能用兵,英夷畏服之,不敢于粤东启衅,驶至浙江,攻陷定海,据之。旋赴天津,向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诡称冤抑。琦善误中其计,讳言贩烟,而以来求通商入奏,此又和议之所由起也。三载以来,英夷见烟禁不少弛,狂悖愈甚。五月初一日,上重申禁烟之令,着各直省刊刻誊黄,晓示中外。耆英、伊里布等接奉上谕,谓语过激切,恐投英夷所忌,遂中寝之,不使外人知也。今既通商矣,烟匪亦解散矣,独烟银之偷漏将何术以止之哉?阿芙蓉,鸦片之别名。

1841年12月,奕经奉道光帝之命到浙江抗击英军,青年贝青乔激于强烈的爱国热情,自往投军效力。但是,奕经的昏庸怯懦及朝庭的应付态度使他深深地失望了。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百二十首绝句,并将它编成《咄咄吟》两卷,记下了他所见的一系列咄咄怪事。并在每首小诗的后面“加以小注,略述原委”(《自序》),这些诗以诗记史,以史证诗,堪称鸦片战争的优秀史诗。

诗的前面两句,“鸩媒流毒起边烽,海国三年费折冲”,写因鸦片而起的卧鸦片战争持续达三年之久,这其间千难万苦,费尽了周折。鸩,一种鸟,其羽毛有毒,以之浸酒,服之可致死。“鸩媒”,见《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这里是说,英国侵略者以鸦片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流毒”二字,表明作者对英国侵略者及鸦片的厌恶和愤激之情。“海国”指英国,三年,指英国侵略者在沿海一带骚扰、为祸已经三年多了。费折冲,指朝庭在禁烟这件事情上的反反复复,以及主战派和主和派在这件事情上不同的态度。“叹息漏卮今已破,不堪重问阿芙蓉”二句,写作者的失望和惋惜之情。漏卮,见《淮南子·氾论》:“今天溜水足以溢壶植,而江河不能实漏卮。”又桓宽《盐铁论·本议》:“故川原不能实漏卮,山海不能瞻溪壑。”作者这里以“漏卮”比喻“烟银之偷漏”的无穷无尽。也就是说,国家花在鸦片烟方面的钱会越来越多,而且会是一个无底洞。现实如此,还会有人忍心再提起、关心这鸦片害人的事吗?

作者此诗(包括诗后的文字)概括性地交待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而在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中,我们不只是听到了一曲哀怨深沉的战争挽歌,我们分明还能听到作者忧时感世的满腔忠愤和悲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