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眉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樊增祥
作者于光绪年间在关中一带游宦,曾过着“易地者四,劳形案牍,掌笺幕府,身先群吏,并用五官”的辛苦生活,因而心烦意怨,产生思念妻子、向往回故乡过清优生活的情怀,遂寓情于景,即事名篇,口占(不用起草而随口吟诵)成这首为后人称道的小诗。灞桥,在今西安市东,横跨灞水之上,是古人“来迎去送”、“折柳赠别”的名地。前三句描摹客观景象,着意渲染“黄”的色调,把人们引进一派悲凉萧瑟的境界:放眼一看,飘零的柳叶比路上尘土更灰黄,这些枯黄的柳叶入秋以来常常像女人们忧愁时皱起的眉毛;抬头一望,初升的弯形新月竟也失去辉光,比枯黄的柳叶更为灰暗。最后一句方才凸现抒情主人公——唉,这些残柳、陌尘和弯月啊,正凄凄楚楚地陪伴着我这暂栖于客舍因而系马桥南的游子,满腹“愁”怆地渡过灞桥……。篇末点示题旨,极言游人“愁”之深,“愁”之切,却不明叙“愁”的缘由和“愁”的内涵,而是留人以想像、吟哦的余地,正所谓诗贵含蓄也。诗歌的创作规律昭示我们:好诗往往善于以精练传神的语言描绘出鲜明生动的画境,引人入胜地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品赏到艺术美。本诗正是巧妙地提摄出秋天的典型物象——枯黄的“残柳”、灰黄的“陌尘”、暗黄的“弯月”,而且又因人们习惯用柳叶来形容女子细长的眉毛(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就有“人眉新柳叶”的佳句),进而以合情合理的想像推演到本来很美却因愁苦而紧锁的“翠眉”(女子的眉毛)(“颦”:皱眉)。这样,看似互不相关的物象,就因有内在意蕴(诗人幽愁)的通连而有机组合成一片形象整体,共同承担着体现诗人主观情愫的艺术使命。可见本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就是以宾衬主,借景抒情,而能融情于景,情景和谐地激起读者的心灵共鸣。所以清代末期“戊戌六君子”的卓越代表谭嗣同就很激赏这首诗,说它是“以为所见新乐府,斯为第一”令自己“读竟狂喜”的佳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