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秋海棠


当年亦自惜秋光,今日来看信断肠。

涧谷一生稀见日,作花偏又值将霜。

陈宝琛

曾当过溥仪帝师的陈宝琛,诗文造诣相当高,人品学识颇受后人敬重。大悲寺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第四处,为游览胜境。海棠被人誉为“花中神仙”,唐宋诗人多有吟咏;清代秋海棠每每成为文学中引人注目的佳话,如《红楼梦》赞它“玉是精神难比洁”、“淡极始知花更艳”,都把秋海棠作为人格力量的象征。陈宝琛于此借秋海棠以自喻,寓个人情怀于海棠一身,从中展现着特定的时代精神。他在京任职期间,以敢于犯颜直谏慈禧太后而著名。他明知清朝内外交困、江河日下,已呈暮“秋”之状,但仍以社稷为重,力图挽救,所以首句说(像)秋海棠(那样,自己)当年曾十分珍惜“秋光”。开于秋季的海棠与处于清朝的作者,同样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环境,可见诗人着意选择秋海棠以自喻,遣词命意都十分自然、熨贴。但是霸道而又狠毒的慈禧仍于光绪十年甲申(1884)罢其官职,致使陈宝琛一连二十五年退隐于故乡鼓山,过着袖手结舌的抑郁生活,直到光绪、慈禧死后,才于宣统元年召还京都。所以第二句说如今怀着悲愤心情再来观赏大悲寺风光,真有肝肠断裂的感觉!(“信”,真,确实)第三句承上启下:何曾想到——本来生长在大悲寺的秋海棠无端地硬被抛弃到难见日光的荒山野沟里苦度漫长岁月,……。“涧”,山中水沟。“谷”,山谷,山间狭长地带或水道。“日”,喻指清廷皇帝。从《尚书·汤誓》所引夏代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可知,自上古起人们就有以“日”喻君主的用法。古人往往把国家与皇帝视为同义概念。诗人这里即以秋海棠幽闭涧谷难见天日的苦痛生涯,隐寓自己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第四句写“平生不藉春光力”的海棠现在开花了,可是偏偏又遇到严霜将降、草木凋零的凄寒时节(“值”,面对、遇到)。暗喻自己现在奉召回京可以复职行事,可是清朝却是秋风萧瑟的将亡之时,纵使自己再怎么呕心沥血,也只能徒唤奈何!面对祖国这“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局面,诗句于此令人感慨万千,惆怅不已……。

大悲寺为元朝创建,现今寺宇巍然屹立,而元蒙政权却早已云飞烟灭;想不到满清统治者又重蹈历史复辙,重演历史悲剧,……。诗题着意标举“大悲寺”,可见诗人的深长用心。全诗没有一字一句写秋海棠的花容花貌,但却将一树屡经创痛而风标不减的好花形象——诗人爱国忧时、晚节犹香的忠贞品性,刻画得跃然纸上。难怪当时江西诗派领袖陈三立赞其诗“蕴藉绵邈,风度绝世”,以此观之,洵非虚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