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石遗渡江


湍深刚避鹄矶头,望远还迷鹦鹉洲。

残腊空舲容二客,清江晓日写千愁。

刚肠志士丹衷在,壮事愚公白发休。

只借柏庭收寂照,四更孤月瞰江楼。

沈增植

石遗,陈衍字。衍,侯官人,光绪举人,为同光体诗之宣扬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五月,曾植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主讲武昌两湖书院史席,寓居武昌,陈衍亦于是年来武昌参之洞幕府,任官报局总编纂。这年十二月,二人同渡江访郑孝胥于汉口,时郑以总办芦汉铁路局差在汉。二人过江宿孝胥铁路局楼上,约暇时相督为诗。“鹄矶头”,指黄鹄矶,旧在江夏郡城(今武昌)西南角蛇山西端,下俯江流。“鹦鹉洲”,在湖北汉阳县西南江中。后汉末,曹操欲害祢衡,而假手于他人。送衡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衡为赋,洲因以为名。后衡为黄祖所杀。此洲明末已渐沉没,今存鹦鹉洲在汉阳拦江堤外,乃清乾隆时新淤所成。

此诗表面是渡江访友一般的即景抒情诗,其实诗中抒写的是对这年戊戌政变中殉难的爱国志士的哀悼和怀念。上半首写景,景中寓情;下半首重在抒情,情中有景。作者在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曾发起开强学会于京师,是维新运动的赞助和参加者。上年丁酉,丁母韩太夫忧,本年回乡后应张之洞聘来武昌讲学,幸免于八月北京政变的牵连;陈衍于戊戌三月,曾由武昌入京,发表《戊戌变法榷议》十条,也是同意变法的人物。八月政变后,仍入张之洞幕。“空舲容二客”,显得可以容身之地,是多么小得可怜。这诗首二句写渡江,而以祢衡被杀害故事有关的鹦鹉洲作点染,望去迷迷惘惘,暗寓着戊戌政变后形势的险恶,否则渡江访友,何至于要“写千愁”呢?五句“刚肠志士”,便直接写戊戌政变中殉难的六君子,伤悼并表扬他们身虽死而爱国之心终古不火,即《楚辞·九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之意。六句“壮事愚公”转入自己和陈衍,“白发休”是反语,真意是到老不能休。七句借用佛典,强自排遣,意谓在混浊的世上,还是收心于佛学为好,作者四十岁前后即从事于佛学的探讨,这里诱露一些逃佛思想,不足为怪。八句借景物表现对光明的憧憬,并不退居于消极。曾植诗奥邃者多,而此首则颇如陈衍《沈乙庵诗序》中所说,是属于“时复清言见骨,诉真宰,泣精灵”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