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泰山下


生长海门狎江水,腹中泰岱亦峥嵘。

空余揽辔雄心在,复此当前黛色横。

蜿蜒痴龙怀宝睡,蹒跚病马踏砂行。

嗟余即逝天高处,开阖云雷倘未惊。

范当世

范当世是《晚清四十家诗》中名列冠首,选录最多的杰出诗人。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中部,为中华五岳的东岳。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多有诗文咏赞。此诗是范当世32岁赴冀州路经泰山时写成而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代表作。诗人避熟而创新,没有多花笔墨写泰山的壮丽风光,而是着重写自己面对泰山时的心境气度。

五言联 清 19世纪 伊秉绶 纸本墨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开篇从自己的出生写起,说自小生长在海门县长江入海口,是和滔滔江水相戏相耍长大的。言下之意是自己生就一副不怕狂澜,敢立潮头的“弄潮儿”英雄气概;心胸亦如大江大海般豪放开阔;同时自己并非只识水性而不知乐山,远方那高大陡峭的泰山早已矗立在心目中。“海门”:清代县名,在今江苏南通市,是长江入海处。“狎”:戏耍,玩弄。“泰岱”:因泰山古又称岱宗,故云。“峥嵘”:形容山势高而险。

颔联由山及人:我满腹匡时济世的壮志雄才无法施展,此刻站在黛色参天、高耸云霄的泰山面前又怎能不扼腕痛惜!“揽辔”:典出《后汉书·范滂传》:当冀州饥荒、社会动乱时,“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揽”:掌握,把持“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和嚼子。这里作者借以自喻,表示自己爱国忧时,有志澄清晚清昏暗社会。“黛色”:青黑色。形容泰山草木葱翠蓊郁,借以反衬山前之人凄寒冷落。

颈联援引前人故实,进一步描述自己怀才不遇、处境凄凉的悲愤心情,说自己像那蜿蜒游动的痴龙身怀珍宝却被弃置而沉睡于洞穴,又像古代落魄文士悒郁地骑着病马踽踽慢行在荒野砂路上……。“痴龙怀宝”:据《法苑珠林》引《幽明录》记叙,汉时洛中某洞穴内有大羊,羊髯有珠,人食其珠可“与天地等寿”,而此羊实“为痴龙”。“蹒跚”(pán shān):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后一句之典参见《诗经·周南·卷耳》及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尾联转捩进升:我即将越过泰山绝顶那天高之处,假如遇到云飞风吼、电闪雷鸣的险恶情境,定能泰然处之而不惊惶失措;可叹的是我虽有才志学养,又怎能有什么作为呢?!……“开阖”:分开与关闭,在此形容急剧变化。

范当世虽曾为显赫贵官李鸿章之幕僚,但未能施展才略而实现自己壮志,诚如时人所叹“伯子(即范当世)识一时名公巨卿颇夥,徒以久不第,抑郁牢愁”。这既表明科考选人腐朽制度的积弊之可怕,又表明当明“名公巨卿”们有眼无珠的庸陋之可悲。诗人在沉痛控诉旧制度荒谬的同时,又对改革时弊、创造尊重人才之良好社会发出了有力呼唤;比起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本诗已进一步昭示:世上非无好人才,只是好人才不得其用罢了。因而本诗更发人深思。作品通过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精练描述,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熔铸启人心智的深刻思想,为后世学子提供了一份激励自己,珍惜年华,建功创业的好教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