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虎门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康有为

虎门,在广东东莞县,珠江三角洲东南侧,扼狮子洋外口,为珠江主要出海口。鸦片战争时,虎门置炮台。二虎,指大、小虎山,在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万龙轰斗,鸦片战争中,清水师提督关天培镇守虎门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二月二十五日,英国侵略军集结主力,进攻横档及虎门两炮台,关天培率四百余名官兵奋勇抵抗,一面向两广总督琦善求援,但琦善拒不发兵,关天培孤军奋战,弹尽援绝,四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关天培亦当胸中炮,以身殉国。

此诗作者于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途经虎门时,为凭吊在虎门死难的关天培而作。有关于关天培血战英军壮烈殉国的诗,以鲁一同《重有感》中“披发何人诉上苍”一首最为出色,沉郁苍凉,英气恍惚,足为诗史生色。鲁一同的诗是作于关天培殉国的时候,康有为此诗,则是途过虎门,凭吊往事而作,上距战时,已隔四十六年,然而作者出于爱国精神的激发,诗写得那么虎虎有生气。首句点明虎门形势,已经气概轩昂。次句追忆关天培与英军作战时的场景,凝聚为“万龙轰斗”四字,真有龙战玄黄,百灵狂沸的奇观,鲁一同《重有感》所写“孤舟百战久低昂”,“扬灰风疾海茫,神光金甲分明见,噀血衔须下大荒”等惊心动魄、英灵飒爽的好语,作者却用四字匹之,可谓大手笔。对遗垒的凭吊,用不着一字的手法,结以“白浪如山”的当前景物,不仅表现诗人的履险如夷气度,还暗示着当时国内外形势,未必一定风平浪静,可以高枕无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