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梁启超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身为改良派首领之一,逃离虎口,流亡海外。这首作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的《太平洋遇雨》是往美洲旅途中写的。
这首诗一起句就显出宏大的气魄。诗人航行于太平洋上,忽然遇上暴风雨,海洋上弥漫着无边无际的茫茫雨雾。于是他展开想像:这纵横大洋的豪雨广阔浩淼,好像横贯了美亚两洲;而暴风雨中掀起的巨浪又好像在淘荡着天地尔后汇入东流……诗人如此着力描写纵横二洲的暴风雨,荡天涤地的巨浪涛,当然具有景物之外的象征意义。这毋宁是作者对世纪末世界以及国内政治风云之写照。
如果说上二句是借景抒怀,那么后二句便是直抒胸臆。我们知道,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谭嗣同、林旭等“六君子”血洒京都菜市口。但仍有康有为、梁启超等逃亡海外。“却余人物”即是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流亡海外的改良派人物。“淘难尽”,反用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典故,说这些人并未被“淘尽”,而今“又挟风雷作远游”,还要以风雷般的气魄,在“远游”的新天地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挟风雷”,与首二句相照应,诗人要挟“横亘二洲”“浪淘天地”之风雷,重整旗鼓,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这首诗写于流亡途中,但毫无颓唐情绪,而是气势磅礴,风格豪迈。短短四句先写景,后抒怀,起承转合十分严密,堪称“以旧风格写新现实”的名篇。康有为曾评梁诗说:“其转捩顿挫,尤见力量。”“开阖顿挫,深得少陵法”。这首绝句亦可印证此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