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杂诗(选二)


残梦钧天付混茫,瓜庐仍占水云乡。

荷声忽满三千界,成就南轩一榻凉。

海棠花畔叫秋虫,枕簟星光萤影中。

长夜通明了无睡,虚堂流转只荷风。

陈曾寿

陈曾寿从清廷官场退隐于杭州南湖之后,写了许多歌咏松菊竹荷诗和游赏浙江山水诗,其中描写南湖风光之作,尤其为人称道。《湖上杂诗》七首绝句,便是专写隐居“湖上”(指杭州南湖)的清幽景象和恬适心情,现选两首,以窥一斑。

前一首,抒写白天湖居的感受。首句以梦中醒来之象,暗寓自己曾在清廷做官如同梦境逝去之意。“残梦”,残尽余留的梦;“钧天”,中央的天,象征帝所,《吕氏春秋·有始》注:“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付混茫”,谓已一片迷糊。次句写醒来发现所居之室仍据水云弥漫之处。“瓜庐”,形如瓜牛(同“蜗牛”)的小园屋,语出《三国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焦先)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诗中指作者在杭州南湖的居室;“水云乡”,古诗文中常指隐者居游之地,如苏轼即有“伐鼓水云乡”之句。三、四两句,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描述只因荷声满耳才醒来,造成自己睡在南轩一榻上享有如此清凉爽快的妙境。“荷声”,指南湖中风卷荷叶和雨滴荷叶的声响;“三千界”,佛家语,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略称,见《大智度论》,这里泛称世界;“成就”,用作动词,使形成;“南轩”,南湖旁的亭轩,即作者所居的“南堂”或“湖斋”;“一榻”,一张竹榻或藤榻,“榻”谓狭长而较矮的床。此诗造境巧妙,情景交融,梦醒对照,意味深长。

后一首,抒写秋夜湖居的感受。开头两句,描绘南堂夜景的美好和清幽。上句写堂外景象,以秋虫鸣叫于海棠花畔,映衬得声随香溢,令人遐想;次句写室内景象,以枕簟(diàn,竹席)所见星光闪耀于萤影之中,烘托得光显影暗,引人入胜。上句动中有静,下句静中有动,二者动静交织,情景如画,有声有色,写照传神。第三句,转写感受,乃是全诗点睛之笔。“了无睡”,是说一点没有睡意。为什么诗人一夜“通明(直到天亮)”毫无睡意呢?原来是“虚堂流转只荷风”。“虚堂”,谓空荡的厅堂;“流转”,萦绕;“荷风”,是指南湖荷丛传来的风。诗人以景句作结,使得前面所写花畔虫鸣、星光萤影全部融入荷风吹拂的画面中。诗人敏锐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感觉,都被南湖秋夜的景物激发起来了。使他整个儿陶醉于一个退隐之人极力追求的幽境,而且这一幽境中极富逸趣的景物又被他逐一捕捉了下来,加以仔细地玩味,他怎能不彻夜无眠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