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残雪犹留树,春声已满楼。

睡醒乡梦小,起视大江流。

别后愁多少,群山簇古丘。

独来数归雁,到处总悠悠。

林文

林文,字广尘,一名时塽,福建闽侯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曾任《民国》社经理。1911年春回广州,参加三月二十九日的起义,不幸中炮牺牲,时年二十六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这首五律,作于牺牲前不久的辛亥革命前夜。诗以“春望”为题,借冬尽春来之所见,抒写诗人为国忘家、渴望胜利的激情。

首联“残雪犹留树,春声已满楼”二句,总写“春望”之际的所见所闻,比兴寄意,预示清王朝即将灭亡,民主革命即将胜利的前景。“残雪”,残留将尽的冬雪,暗喻清廷;“春声”,春天的风声,暗喻民主革命的战斗呼叫号;“树”喻神州大地;“楼”喻中华大厦。诗人以远望冬尽春回的实景,抒写内心不可抑制的喜悦,并以“犹留”表示尚须奋斗,以“已满”表示胜利在即,对比强烈,寄意深广。较之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的名句:“既然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显得语言更为精警,语气更为迫切,意蕴更为鲜明,成为全诗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精彩起笔。

七言诗 清 歌19~20世纪 康有为 纸本墨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颔联“睡醒乡梦小,起视大江流”二句,承上而来,抒写“春望”之际的所思所感,曲折表现了诗人以国家兴亡为念,迫切期待投身战斗的激情。“睡醒”句,以睡醒之后思乡的梦境变得渺小的实写,抒发一个民主革命战士思想觉醒之后为国忘家的博大胸襟;“起视”句,以起身惟见大江奔流、江涛汹涌的实写,抒发其渴望投身于时代革命潮流的激荡情怀。上句照应首句,下句照应次句,对仗工整,格调激昂。

颈联两句,从“睡醒乡梦小”生发,转写“睡醒”之前离乡之后的忧思。当时诗人为故国“群山簇(聚集)古丘”那种封建闭塞、古老落后的状态充满了郁愤,从而离别故乡,赴日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在那之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多次起义均告失败,“群山簇古丘”的故国状态仍未改变,诗人内心依然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愁情。这两句,再次比兴寄意,格调沉郁。

尾联直承颈联,抒发其由日本回到广州之后渴盼革命胜利早日到来的情怀。“归雁”,春天由南方返回北方的大雁,与前面的“春声”遥相呼应,古诗文中常以之作为大地回春的象征,诗人着一“数”(查点着数目)字,极力衬托出自己对于投身战斗夺取胜利的迫切心情。“到处总悠悠”(“悠悠”,深思貌)是写“春望”的结笔,表达其处处所见“春声已满楼”的勃发景象总是使他沉思不已的心境,对于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急切期待和起义能否取得成功的复杂忧思都包含其中。

此诗是一位民主革命战士在投身战斗之前的内心写照,虽多比兴寄意,却全由心中喷涌而出,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林庚白称此诗:“雅似唐贤,非镂肝雕肾者所可及。”所说甚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