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


【原文】: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

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原文作者】:唐备

【鉴赏】:

这首诗写得犹如格言,以对比手法说明了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青松和野草,只有在霜雪的条件下,才能很好辨别它们间的不同。如果没有霜雪,那么松也青,草也翠,甚至草还较松长得快,长得旺,且到处蔓延,“青松不如草”。可是霜雪一降,则野草凋萎,叶子枯黄,甚至被冻而死,而青松却傲然挺立,苍翠欲滴,分外精神。在这样的条件下,立见野草不如松。

诗的后两句表现与上两句同样的意念,可是改换了表述方式。如按上面写法,则是“地若无山川,世上无险道”,“地若无险阻,山川如平道”。诗人巧作变化,第一句中的“雪霜”是青松与野草对比的条件;第三句中的“山川”则为与“平道”对比的方面,将“险阻”隐去。初看“天若无雪霜”和“地若无山川”句式相同,好象意念相同,其实假设条件是不同的。正由于山川与平道和青松与野草都是两个选择肢,第三句以一个选择肢作为假设条件,便使它的假设条件置于人要思考而得的境域,从而更为突出了要表达的意思,这是欲彰故隐的办法。

这首诗题旨归于要经对比才能认识问题。诗人于此表现了既希望有“平道”,又不回避和惧怕“险阻”。履平道固然安全无险,可是历山川也能锻炼人。因此,既“重平道”,又要成“青松”。安于“平道”,不免成为“野草”,不畏“山川”,才能成为傲霜雪的“青松”。

这首诗言简而意丰,语直而意曲,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形象的比喻之中,肯定的意思以假设的口吻出之,充满了巧制的机趣,有着警人深省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