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楹联、楹帖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诗、词的某些特点,但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也更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也是世界文学艺术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其他民族语言往往很难作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它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也日益为国内外汉学家所重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传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同时,它又是与书法糅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神采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作者常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腴、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而,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而思想健康、构思精巧的联语,更是令人玩味,长久传承。
许多联语,不但和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且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它与诗、词相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对联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我国对联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例如,《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句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又如《老子》中,亦有类似的句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些对句(或称偶句、对仗句),尽管对得还不工整,但对偶形式已开始萌芽。这与以后骈文、律诗和对联的创作,具有渊源关系。
对联究竟起源何时,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最早出现的是五代孟昶的春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宋张唐英在《蜀梼杌》中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但这种春联,在当时还只是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仍称“桃符”。又有人认为,后蜀宫廷题联,早已成为习惯,而孟昶不是最早的题联人。谭嗣同曾考证: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俪,又题于门上,这应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后者言之有理。到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风俗。如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说的“桃符”,其意还是孟昶当时所书写的春联。孟昶是五代后蜀的国君,后蜀不久为宋所灭,这种在桃木板上题联的形式,宋代就地广泛地使用。以后,人们又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粘贴的春联,并无什么区别。
又据传,把“桃符”推广为春联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事。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次除夕前,他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粘贴一副春联。除夕晚上,他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他非常惬意。当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他很奇怪,一打听,原来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春联贴上。于是朱元璋就精心思索,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副对联,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全联并未说出“阉猪”二字,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而且全联对得工整、确切,曲而不晦。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口察看,见门框上仍未贴出对联,他更觉得奇怪。当询问时,这家主人说:“因这副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朱元璋一听大喜,当即赏给这家主人一些银钱。由于皇帝亲自提倡春联,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但婚丧、节庆使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店茶亭、官署试院、楼台亭阁等处,也都普遍地使用它。
对联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它决不是什么小玩艺、小摆设,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特殊艺术形式。它或褒贬、或抒情、或言志、或谐趣,这些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对联会使人获得鉴赏的乐趣,增加知识,品味书法,同时还能受到思想的启迪。但要写好一副对联,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不是轻易就写得好的。
就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诗(五律、七律)的中心部分,无论五律、七律,全诗共八句,中间四句(三、四句和五、六句),是两副规范的对偶句(或称对仗句、对联句),而且对得工整、恰当。对偶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曾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这就指出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正因如此,在文学上也必然得到相应的反映。所以《史通·叙事篇》明确地指出:“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凡律诗中的对偶和对联中的对仗,又不同于一般事物那样刻板、机械地相对,而是表现得更为灵活、形象、多样化。律诗中的对偶句,表现形式有二:一为并列对,并列对是指上下句的关系是并列、平等的;一为流水对,流水对是指上下句的关系是进程、递进的。
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或称上下两联)。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协调,左右对称,而意义相似、相联或相反。对联右边的(人进门靠右手)称上联,左边的(人进门靠左手)称下联。上联和下联合成一个整体,就称为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连而又不至重复,对仗虽工整而含意重复的,称为“合掌”。合掌是指对偶句词意重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这样两句:“时为九月,序属三秋。”这样的上下对仗,含义完全重复,这在作对联时是要避免的。
作者创作对联,必须注意对联的特点和要求,不能随意为之。否则,就作不出好联,或者根本不算对联。作对联,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作对联要注意形式美观。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并作到形、声、义左右相对,这样才会使对联整齐、协调、优美。
二、按汉字平仄声(汉字分为四声:即平、上、去、入。除平声为平声外,而上、去、入皆为仄声,上下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只有平仄交替使用,读起来才铿锵有致。五、七言对联的平仄,按五、七言律诗中的两副对偶句的平仄格式要求;但七言对联的平仄,同七言律诗中的对偶句一样,可以“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这里说的“不论”,即指平仄从宽;这里说的“分明”,即指平仄从严。某些情况下,对“二、四、六”(字)的个别平仄,还可以放宽一点以免“因词害义”、“因韵害义”。
三、除左右联平仄相对外,还要注意词性相对。即实词中的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中的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
四、句子结构和句型,上下联应互为相对,长短联都应这样。上下联的词句,不论多少,都要字数、句数相等,上下相对。
五、无论短联或长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如“龙跃九霄,云腾至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至于更长的对联,上下联各分三段以上,它仍是律诗中的两副对偶句的演变,仍要注意平仄和词性相对。不过,如果绝大部分平仄和词性相对,个别平仄和词性可以放宽些。即在七言对联平仄放宽(“一、三、五”〈字〉不论)的基础上,个别地方还可以放宽一些;词性也是这样,但不宜太宽。
六、对联用字造句,要求鲜明恰当,文雅清新,精炼蕴藉;造句修辞,尽量运用文言,联语对人、对事、对物、对意,针对性要强。
七、对联是挂在墙壁和粘贴在楹柱(或门框两侧)上的,所以写、读、贴,都要用直行,都要自右至左。右联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左联是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挂联和贴联时,千万不要把上下联的次序搞颠倒了。
八、对联除上下联外,有时还有横披(又称“横幅”、“横额”)。横披由四个字组成(一般用“成语”或“炼语”)。这更要高度艺术概括,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平仄一般没有严格要求。但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意,并要求与所书写的对联内容相吻合。
鉴赏对联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有些人还在鉴赏之余,自己也执笔创作,但初试者往往不得要领,结果创作出的对联,就会出现各种毛病。这里,就对联字词平仄和词性相对的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狭义相对
(一)各物内部相对
1.花木类:梅对菊,李对桃,奇花对异草……
2.飞禽类:鸡对鸭,鹊对鹅,鸬鹚对燕雀……
3.走兽类:龙对虎,鹿对獐,虎豹对豺狼……
4.天文类:天对地,雨对风,晚霞对长虹……
5.地理类:山对水,石对泥,河岸对江堤……
(二)数字相对
各类对联,使用数字的地方很多。有一至十相对,或百千万亿相对。这些数字,是平声的只有“三、千”二字,其余的都是仄声。所以作对联时,这些仄声字,大都放在“一、三、五”字的位置上。联例:
(三)颜色相对
为表现事物的颜色,对联往往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等,来增强它的色彩和画面感染力,特别在名胜联和春联中,颜色相对,更为常见。联例:
二、广义相对
这类对联,相对的事物范围广泛,不拘泥事物必为同种类。联例:
如上“五更”与“三峡”,“开卷”与“杜门”等均为风马牛不相及之事物。这种对法,更多地出现在长短的流水对中。
三、前面谈到,上下联除注意字数相对、平仄协调外,还要注意词性相对,这才更显得对联工整、协调。名词、数字相对,在前面狭义类相对中涉及过,这里只谈谈其他词类相对。
(一)动词对动词:有对无,鸣对噪,动乱对扶摇;吟对诵,观对瞧,哭泣对呼嚎……
(二)形容词对形容词:好对差,肥对瘦,新鲜对腐臭;繁对简,淡对浓,灼灼对茸茸……
(三)副词对副词: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如对恰,就对当,恰巧对方刚……
(四)介词对介词:由对到,为对给,将就对由来;于对向,从对在,关于对期待……
(五)连词对连词:同对及,而对也,不但对而且;若对为,和对与,好像对犹如……
(六)助词对助词:呢对哩,啦对吗,罢了对去吧;嗨对啰,呗对哇,完了对是吗……
(七)叹词对叹词:咦对唉,呀对哦,哼呀对嗳哟;嗟对叹,喂对呜,噜噜对呼呼……
四、正反相对
正对,一般是以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一般是以相反的事物互对。正对联例特多,反对联例较少。正对、反对孰优孰劣?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拟联造句时,有时爱用意义相反的字词相对,这样相对,形象更为鲜明,阐明事物意义也更为深刻。
正对如:鱼对虾,鹊对鸠,七贤对三友;功对业,性对情,月上对云行……联例:
反对如:长对短,有对无,善良对恶丑;甜对苦,活对亡,黑白对橙黄……联例:
五、并列对和流水对
凡对联都有内在联系,如相似、相联或相反。在上联和下联相对时,有时出现的是并列对,有时出现的是流水对。后者创作比前者难度大,对联数量也比前者少得多,联例:
(一)并列对
1.平声起头式: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2.仄声起头式:
浓翠万重当槛出
清光一片抱城来
(二)流水对
1.平声起头式:
凭将梅柳无双管
吹向江山第一楼
2.仄声起头式: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六.虚实相对
有些对联,是虚实相对的。这就是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主要指意)相对。这种对联,难度较大,对得好,意韵浓厚。初学对联者,不必勉强追求。联例:
江流石不转(实)
云在意俱迟(虚)
四面湖山来眼底(实)
万家忧乐到心头(虚)
七、平仄相对
五、七言对联,前面谈到,它们都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中心部分。即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的两副对偶句(或称两副对联)。字数、平仄、词性左右相对,完全与它们相同。
(一)五字联的平仄格式
1.平声起头式:
平平平仄仄 泉声咽危石
仄仄仄平平 月色冷青松
2.仄声起头式:
仄仄平平仄 有鹤松皆直
平平仄仄平 无花地亦香
(二)七字联的平仄格式
1.平声起头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犹留正气参天地
仄仄平平仄仄平 永乘丹心照古今
2.仄声起头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顷湖平长似镜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时月好最宜秋
所谓“平声起头式”和“仄声起头式”,是以每副对联上联第二个字的平仄来判断的,看它是平起还是仄起。因为汉字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音节,而音节重点,一般会落到第二个字的上面。无论五言或七言对联,都各有一个平声起头式和仄声起头式,长联也是如此。
八、把握汉字平仄声
把握汉字平仄,必须了解汉字“四声”。自齐梁沈约提出“四声”(平、上、去、入)和“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说后,就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同时也为后来的诗词和对联创作,奠定了音韵和声律的基础。
汉字四声(平、上、去、入),自古以中原地区的字音为准,即为音韵、声律的基调,并长期为南北作家创作诗词和对联通用的字音。这四声中,除平声字为平声外,其余“上、去、入”皆为仄声。可惜在北京语言中,慢慢地失去了“入声”字,把古来的“入声”字读为平声,归入平声字里,所以今天的平声字又分为阴平、阳平。这一来,掌握汉字古音平仄,就带来一些困难,特别对青年来说,困难就更大一些。为了保持对联这种优良的艺术传统,创作时又不能不讲究汉字古音平仄;否则,就不成为对联,只能称为一种炼语。
为了帮助读者解决汉字古音平仄和对仗困难的问题,我们在本书后面特意附有:《声律启蒙)(撮要)、《笠翁对韵》(上下卷)等。这里有汉字古音平仄声归类,有各种词性对仗。只要认真学习,多读、多记、多揣摩,汉字古音平仄和词性对仗,是可以慢慢地掌握的。
九、对联的修辞手法
对联还有各种修辞手法,对联和诗词一样,有比喻、拟人、夸张、借喻、借代、双关等等。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恰当,就会使对联形象生动,更富于意韵。
对联创作好了,一般是要挂、贴和供读者阅读的。贴联和读联,也不能随意为之;否则,就会产生种种误解。如有的人对长联不会断句,领会对联的意义就会遇到困难,甚至理解错误;又如有的人把上下联贴倒了(左联贴为上联,右联贴为下联),读起来就感到别扭,特别领会流水对联的意义时,更会感到茫然。为此,下面谈谈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十、对联书写与贴挂
对联必须竖写、竖读、竖贴。
贴联时,必须自右至左,先贴右上联,后贴左下联,千万不要贴颠倒了。
自古至今,五、七字对联居多,但也有八字、九字、十字,甚至百字以上的对联。短联适合居民门口使用,长联适合学校、机关、工厂、名楼等处使用。字样大小,应根据门框、楹柱的大小高矮而定。
短联不用标点,长联可以用标点。写长联时,上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写两行,甚至三行以上。写上联时,必须从右至左(指右手边),每行必须平头,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写下联时,一行写不完,也可以分两行、三行,甚至更多行。但必须与上联齐头相对。写时次序应从右至左(指右手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上下两联应形成一个“门”字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