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虽出生于安徽全椒,但其先世并非安徽人。根据现存的资料可以知道,他们的先人是从浙江温州迁徙到江苏六合,再移居到安徽全椒的。吴敬梓在其《移家赋》中说,“我之宗周贵裔,久发轫于东浙”,并自加说明,“按族谱高祖为仲雍九十九世孙”。仲雍为周太王之子,泰伯之弟,封于吴。吴敬梓既然说其高祖吴沛为仲雍九十九世孙,他本人则当为仲雍一百零三世孙了。吴泰伯至寿梦已十九世,而寿梦元年则是公元前585年;吴沛死于明崇祯四年(1613),寿梦元年到崇祯四年,共计二千二百一十六年,而寿梦上推至泰伯、仲雍尚有“十九世”,时代久远,实在难以稽考了。不过“久发轫于东浙”却是有记载可查考的。大学士李霨为吴敬梓族曾祖吴国龙写的《清礼科掌印给事中吴公墓表》中说:“……公讳国龙,先世居东瓯(即今浙江温州一带)。高祖聪迁江宁之六合,又迁全椒,遂为全椒人。曾祖凤;祖谦;父沛。”就将吴敬梓高祖吴沛以上世系交代得十分清楚。吴氏先人原也是东瓯的平民百姓,直到远祖吴聪因参加永乐靖难之役有功,被封为骁骑卫,封地在地处长江北岸的江苏六合,因而举家迁至六合。吴聪后人因未有新功,遂失去袭爵资格,乃由吴凤迁至离江苏六合不过百里之遥的安徽全椒,从此就成为安徽全椒人,所谓“隶淮南为编氓,勤西畴以耕耨”,再次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百姓了。直到吴凤之子吴谦,方始于务农之余学医,所谓“爰负耒而横经,治青囊而业医”(《移家赋》)。从此全椒吴氏又逐步改换门庭。因行医而家道渐丰,吴凤之子吴沛开始业儒,从沛以下乃成为书香门第。
吴沛字宗一,号海若,晚年又号樗园。生于明万历五年(1577),卒于崇祯四年(1631),有年五十五。吴谦对其教育严格,期望他奋发于科举,追逐于前贤,但吴沛却屡困场屋,功名蹭蹬。万历三十四年(1606)而立之年第一次参加乡试,房师关骥欲以第一名推荐,但主考虽同意录取而不予第一,关骥则认为与其不是第一宁愿再待下科。岂知此后多次参加乡试,却“七战皆北”,失去中举机会,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已过不惑之年方始补为廪生,前往历阳(今安徽和县)教书,为“东南学者宗师,称海若先生”(陈廷敬《吴国对墓志铭》)。
吴沛苦读一生,功名无成,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曾将自己研读四书、写作八股文的经验,总结成《题神六秘说》、《作法六秘说》、《四书口授真解》等著述,以之教导儿子。在《西墅草堂初夏》一诗中,他曾描写父子同时“苦读的情景:“结茆在西墅,差远尘市喧。……镇日少过客,不知接送频。……高低五男儿,暇即与讨论。……。”吴沛共有五子,依次为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他命次子国器“任家政”,其余四子专攻举业,终于先后考取进士。朱彭寿在《旧典备征》卷四中记叙这一“盛事”说:“同胞兄弟有四人并擢甲科者殊鲜,特志之。安徽全椒吴沛子国鼎(明崇祯癸未)、国缙(顺治壬辰)、国对(顺治戊戌,探花)、国龙(明崇祯癸未)。”从此,全椒吴氏在科举史上就占有重要的一页。由于四子皆中进士,吴沛所作的“诗歌记序”即《西墅草堂集》乃得以梓行于世,吏部侍郎姜曰广、滁州太仆冯元飚为之作序。姜序中称赞“生前语出千人废,死后名从四海知”;冯序说其“古文词,如周秦间物”,“能自成一家言者也”。他还有《诗经心解》、《读史论略》等著述。
吴国鼎弟兄五人,均为吴敬梓曾祖辈。吴国鼎字玉铉,号朴斋。他于明崇祯三年(1630)中举,次年父死,但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方与幼弟国龙同榜考中进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顺治三年(1646),因母病死,他即庐墓山中,一意于丰草长林,足迹不至公府。有子二人:暹吉、怀吉。年六十七而卒。著有《诗经讲义》、《园集》,选有《唐代诗选》。吴国器字玉质,号懒翁。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卒于康熙三年(1664),有年六十一。生平好老子术。吴敬梓在《移家赋》中说,“布衣公无疾而终,人传仙去”。吴国缙,字玉林,号峙侯。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任江宁郡学博士。当时郡学荒败,他曾倡议修复,因此得到总督麻勒吉特疏保荐,说他“身端其范,士禀于绳”。卒时年七十四。生平著述有《世书堂集》四十卷,《诗韵正》五卷。其所交接颇多一代名士。如侯方域、张
等。吴国对,字玉随,号默岩,吴敬梓亲曾祖。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康熙十九年(1680),有年六十五。他与其弟国龙为“孪生”。国对为顺治十五年(1658)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所谓的探花,为五兄弟中功名最高者。当时翰林之选,以能习满文者为重,吴国对不通满语,因而始终未能大用,经常喟然长叹:“此乃天之所以限我才也。”康熙五年(1666)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后迁国子司业,提督顺天学政。其从事教职多年,子弟颇众,“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李文贞公(光地)其一也”。他的八股文也写得极好,“所为制义,衣被海内”(方嶟《文木山房集序》)。他与复社成员杜登春等均有关系,所谓“同盟中人”;与清初大诗人王渔洋、施闰章、冒辟疆等人均有唱和。著有《赐书楼集》二十四卷。吴国龙,字玉
,号亦岩。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康熙十年(1671),有年五十六。其风貌言笑与国对极为相似,虽与之相处极久,骤然见之亦不能识辨。与长兄国鼎为崇祯十六年同榜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入清后为工科给事中、河南道监察御史。康熙五年(1666),出为山东主考,事竣后又转礼科掌印给事中,历践言职,有《吴给谏奏疏》八卷,《心远堂集》三十四卷。总之,全椒吴氏自吴谦行医家道渐丰以后,吴沛得以接受“正规”教育,但仅以秀才告终。直到吴国鼎弟兄五人四成进士以后,才开始成为科举世家。
到了吴敬梓祖父一辈,人数众多。国鼎子二人,暹吉为廪生,怀吉为增生。国器得子晚,国缙亦有子,但侪辈之名字、功名均不可考。国龙有子六人,依次为晟、昱、泉、显、昺、早。长子吴晟,即是吴敬梓族祖,字丽正,号梅原,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有年六十一。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著有《洪范辨正》、《周易心解》等,有子霞举、雷焕、雱澍、霩清、济等。吴昱,字心启,贡监。吴
,字永照,贡监。吴显,字千里,贡监。吴昺,字永年,号頵山,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且为一甲第二人,即俗谓的榜眼,是整个吴氏家族中功名最高的人。吴昺及第后,曾先后任广西主考、湖广学政。他对“三礼”很有研究,也颇有文名,著有《卓望山房集》、《玉堂应奉集》,四十八岁卒于官,生卒年不可考,大约康熙前期在世。吴早,北榜举人。吴敬梓亲曾祖国对则有子三人:旦、勖、昇。吴旦是吴国对长子,吴敬梓的嗣祖,字卿云,又字东观,以增生援例考授州同知。其年不永,先于其父国对而卒。有子霖起,为吴敬梓嗣父。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曾任赣榆县学教谕。吴勖,字程观,又字大力,以增贡考授州同知。吴勖于兄旦卒后,抚养子侄如同己出。勖有子三人:霄瑞、霜高、雯延。幼子雯延,秀才,吴敬梓生父。吴昇,字晓奏,又字允升,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
全椒吴氏自吴国鼎、吴国龙于崇祯十六年(1643)同榜考取进士后,直至其子吴晟于康熙十五年(1676)考中进士、吴昺于康熙三十年(1691)一甲二名及第为止,前后四十余年,是吴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尽管吴敬梓不无自豪地回忆这段家史,写出“五十年中,家门鼎盛”(《移家赋》)的赞叹之辞,然而就在这“鼎盛”的五十年中,吴氏族人中亦多有功名不得意者,从上述介绍中即可悉知。不过,一个家族中既有高中探花、榜眼者又有终年不第者,既有一省主考又有应试士子,却亦少见。这为作者选取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活情景为创作题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鼎盛”即意味着衰落的开始,从吴敬梓祖父辈开始,功名即每下愈况。他的亲曾祖吴国对一支,即先于吴国龙一支而开始衰落,吴敬梓出生之际,正处于其家族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而在衰败的封建家族内部,必然矛盾重重,一触即发。首先,吴国鼎这一辈发家以后,房分既多,人口又杂,如长房国鼎妻杨氏、姜氏;二房国器妻滕氏;三房国缙妻程氏;四房国对妻陈氏、任氏,五房国龙妻孙氏、张氏。有妻有妾,这就在子女中有嫡出、庶出之分。而各房子女人数或多或少,甚至没有子女,于是又发生出嗣、立嗣问题。这就成为宗法社会中家族内部产生种种矛盾纠纷的客观条件。其次,各房之间功名各有高低,以国对一支而言,虽然国对本人是探花,但其三子功名却不同,嫡出的吴旦、吴勖只是秀才,而庶出的吴昇却是举人;吴旦之子霖起、吴勖之子雯延也只是秀才,而此二人一为传主嗣父,一为传主生父。以吴国龙一支而言,国龙本人是进士,其子吴晟、吴昺也是进士,吴昺且是榜眼,吴晟之孙吴檠即吴敬梓族兄亦是进士,功名大有差异,因此极易彼此嫉妒,相互欺凌,在族人和邻里之间,自然形成趋炎附势的风气。再次,由于先人家大业大,后裔人多人少,功名或高或低,自然就有遗产分配问题。仅从吴国对一支来看,在传主祖父辈时即已产生分产问题。吴旦死后,曾有人向吴勖提出“析产”,吴勖则“泣谢不许”。然而封建家庭内部财产的再分配是必然趋势,及至吴敬梓父辈时有所发展,而到吴敬梓本人时终于爆发。传主在《移家赋》中这样写道:“君子之泽,斩于五世,兄弟参商,宗族诟谇”;“淳于恭之自箠不见,陈太邱之家法难寻”;“若敖之鬼馁而,广平之风衰矣”,就倾泄了他的无穷感慨。为了争夺遗产,族人连世德祖风亦置之不顾,这使得传主终于从宗法社会中的家族矛盾进而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体验了人生道路的曲折和世态人情的炎凉。这对他创作“指擿时弊”的《儒林外史》无疑是大有助益的。
这样的家世不仅对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立意、题材,而且还对他塑造人物、提炼情节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以出嗣问题而言,不但吴敬梓本人有此经历,即连其族兄吴檠也是山吴雷焕之子而出嗣给吴雱澍为子的。由出嗣而带来的遗产之争,吴敬梓本人亦曾经历,并有切肤之痛。这些,我们从《儒林外史》中有关严贡生与严监生的描写中即可觇知一二。至于《儒林外史》中的理想人物虞育德,一般研究者大都认为是以吴培源为原型的。但在这一形象中,其实是包含了其族曾祖吴国缙的许多事迹在内的。例如虞育德中了进士以后,“朝廷要将他选作翰林”,但皇帝却说他“年纪老了,着他去做一个闲官”,就补了南京国子监博士。他闻知后反倒高兴地说:“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我家乡相近。……强如做个穷翰林。”这段经历就与吴国缙的遭遇极为相近。据康熙《全椒志·吴国缙传》,国缙中进士后本应入馆选,但为忌者中伤而谢归。后因“性好山水游,遂应江宁郡学博之命”。全椒离南京不远,淮水钟山也确能吸引性爱山水的文士。又如,虞育德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时,应天府(小说假托明代,明之应天府即清之江宁府)送来监生端某,说他“犯了赌博,来讨收管”,虞育德替他“辨明白了这些冤枉的事”。吴国缙在任江宁府学教授时,也曾“雪梅生进瑚之冤”。仪从此数例,即可明白吴敬梓的家世,其屡代先人的事迹,对他创作《儒林外史》实实在在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