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雨征鸿过晚天,怀人中酒夜无眠。
小山丛桂今安在,欲赋淮南招隐篇。
这是吴敬梓赠给他的友人李葂(字啸村)四首组诗中的第一首。李葂,字让泉,一字啸村,号皖江铁笛生,安徽怀宁人。吴敬梓词中尚有二首赠李啸村之作。其《沁园春·送别李啸村作》云:“春雨如丝,假盖冲泥,访余板桥。叹佯狂李白,思原无敌。工愁吴质,益用增劳。水色萦窗,衣香满座,共倚河亭短烛烧。惊心处,又蒲帆高挂,待趁新潮。”从词中不难看出,李葂是吴敬梓移家南京后很早结识的朋友之一。作者是雍正十一年(1733)农历二月抵南京的,而李葂的来访是“春雨如丝,假盖冲泥”之日,这景象正与农历二三月的节令相合。且“访余板桥”,板桥系吴敬梓南京新居的所在地。词的后几句写二人融洽的诗友之情。吴敬梓的词集中另有一首《庆清朝·李啸村留饮园亭》。陈美林《吴敬梓评传》认为此为乾隆元年(1736)作者去安徽巡抚驻地安庆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时在安庆重逢了李啸村。李在安庆有自己的园亭。词中云:“多少暮云春树,叹别离踪迹,说也凄然。”此处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墓云。”作者将李啸村视为自己的诗友,并以李杜相比,可见出他们交情之深。他与李啸村二人的诗才虽去李、杜甚远,但二人的交往确与李杜有几分相似之处,均是结识不久就分离,所不同的是李杜一别之后再无见时,而吴李二位还有再见的机会。
《寄李啸村四首》组诗大约作于这两首词中间,写作年代当系雍正十一年(1733)至雍正十三年间的某年秋天。写作地点当在南京。
“带雨征鸿过晚天”句,系眼前景。一行远飞的大雁傍晚飞过长空时,天上正下着濛濛细雨。带雨,语出韦应物诗《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征鸿,远飞之雁。江淹《赤亭渚》诗云:“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这组诗的第三首中亦云:“飘零身世同秋雁。”《礼记》云:“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带雨征鸿过晚天”句,点明节令已是秋天,且隐含怀人之意。汉代以后,鸿雁常与雁足传书(见《汉书·苏武传》)联系在一起。
“怀人中酒夜无眠”句,更明点出见到“带雨征鸿”时触发的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所怀之人自是李啸村无疑。由于友人不得见,心中愁怅,只得借酒浇愁,故有中酒之说。中酒,酒酣。《史记·樊哙传》:“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后多以中酒称醉酒。酒醉后是易于入睡的,而中酒后仍“夜无眠”,可见怀人心切,两人友谊之深已在不言之中。
“小山丛桂今安在,欲赋淮南招隐篇。”这二句均明用《楚辞》中淮南小山《招隐士》。此篇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这两句中“小山”、“淮南”均指淮南小山。“丛桂”即从“桂树丛生”化来。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目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闵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云尔。”作者移居南京前后,对科举考试即渐渐淡薄。他作于移家前的《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即开始流露“买山而隐”的遁世思想,移家之后,这种观念更加强烈。淮南小山《招隐士》篇结句即为:“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欲赋淮南招隐篇”句,似又以隐士许人,望其勿久留山中。不是劝友人不要隐居,而是劝其出山与故友相聚。
这首词的前两句写得较好。“征鸿”二字,实隐含友人,相隔遥远之意。“夜无眠”则道出对友人思念之执着。后两句同用一典,意也相同,有“合掌”之嫌。绝句容量极小,再两句说同一意思,就使诗的容量更小了,所以必须用四首诗来表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