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丛霄道院


康熙丙子岁,先君子读书其中,今道士尚存,年九十余矣。

铃铎风微静不闻,客来芳径正斜曛。

烟昏树杪鸦千点,水长陂塘鹭一群。

幽草绿遥寻古刹,疏窗碧暗哭遗文。

白头道士重相访,极目满山飞乱云。

这首七言律对考证吴敬梓的家世有重要参考价值。据顾云《盔山志》卷二载:“丛霄道院,在虎踞关旁。旧有老桂二,相传数百年物,今圮。”又陈绍绂《石城山志》记载更为详尽:“丛霄道院,内有阁,奉吕祖,道士设坛扶鸾于此,门外修竹万竿,绿阴成海。春时款客辄出笋以供,谓之玉版筵。”不难看出,丛霄道院是一所较有名的道观,供奉吕祖。吴敬梓并不信奉道教,他造访此道院,是因为他生父曾读书于此。(见陈美林教授《吴敬梓评传》)。

诗题中康熙丙子乃康熙三十五年(1696),当时吴敬梓尚未出世,诗题中“先君子”乃亡父之意。陈美林教授且引证了两条材料加以证明:朱绪曾《国朝金陵诗征》卷四十四记载:“敬梓,字敏轩……父雯延,诸生,始居金陵。”陈作霖《金陵通传》卷三十三中为吴敬梓长子吴烺作传时说:“吴烺字荀叔,号杉亭……祖雯延,始居金陵。父敬梓,字敏轩……。”

吴敬轩过丛霄道院是暮春的黄昏。“铃铎风微静不闻,客来芳径正斜曛”二句,勾画出一幅高雅幽静的环境:道观屋角的木铃因没有风而不发出声响,故显得特别寂静。这“静”实际上也写出亡父当年读书的环境。如此寂静之所,黄昏时分,却蓦然来客。芳径,旁边长满花草的小路。斜曛,夕阳余光。元人陈旅《题高房山画》:“缥缈房山何处在,晴窗短纸正斜曛。”

“烟昏树杪鸦千点,水长陂塘鹭一群。”这一联承上联而来,着力刻画道院周围黄昏的景物。暮霭沉沉,树梢歇满乌鸦,而池塘边则栖一群白鹭鸟。陂塘,蓄水的池塘。这一联承续前联之“静”写景,而后二联则扣住首联之“客来”,写人之活动。“幽草绿遥寻古刹,疏窗碧暗哭遗文。”“幽草绿遥”实是补写首联之“芳径”,他穿过芳草萋萋的小路来寻访这古老的道观。“疏窗”句则扣住题下“先君子读书其中”句。疏窗,有孔之窗。遗文,说明其先父有遗墨存此观中。“白头道士重相访”,这是一个倒装句,谓重访白头道士。一个“重”字,表明吴敬梓过访丛宵道观,已非一次,“极目满山飞乱云”,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他极目力所及远望。但眼前只有满山乱云。作者此时的心绪也同乱云一样纷乱,亡父于此苦读,却落拓终生,只以诸生终其一生。自己也同样如此。这里有一个矛盾,首句云“风微”,而结句云“飞乱云”,显然风并不小。当然不排斥天气变化的可能,而更大可能是作者借虚景写其心境的纷乱。

这首词很少正面写道院,却极力刻画道院周围的环境。其原因只在于他这次只是路过而非专访。因而较注重环境的刻画,写景优美,情景融合,能给人以美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